第3頁(第2/2 頁)
心歸蕭,於己不利,他就託人捎信,探問蕭何,稱讚他把漢中治理得很好。蕭何十分警惕,蕭何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凡能參軍者全部送到劉邦的軍前,說是要為漢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劉邦一見,果然十分放心,因為漢中既無蕭何的族黨,蕭何也就不會生出二心。從此,君臣之間再無嫌隙。
劉邦的重要軍事謀臣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曾經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失敗後潛逃各地,後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立幟反秦,不久碰到了劉邦的起義隊伍,成為劉邦軍隊的一名戰士。但不久張良會見了勢力雄厚的項梁,說服了項梁再立韓國,而他本人也就做了韓國的司徒。後來,秦軍撲滅了韓國,張良無奈,只得再次投靠劉邦,劉邦並不因為張良曾經離開自己而忌恨他,而是誠心相待,贏得了張良的高度信任,張良從此為劉邦開闢漢朝天下謀劃軍事策略。
在鴻門宴上,張良見機行事,全力掩護劉邦逃走;在彭城戰役失敗後,張良提出合韓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擊項羽的正確策略;在韓信提出做齊王的危機關頭,張良說服了劉邦,穩住了韓信;在楚、漢簽訂合約之後,張良提出窮追猛打的建議,終於徹底消滅了項羽。
縱觀張良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每個緊要的關頭,張良總是能站出來,提出較為正確的意見。如果沒有張良,劉邦最後的軍事勝利,確實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劉邦得到了張良這樣一個人才,毫不誇張地說,比得到了數十萬大軍還要重要。
至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是婦孺皆知的。韓信雖然出身寒微,久不得志,但時刻注意天下大勢,胸有韜略。韓信先投奔項羽,斷定剛愎自用的項羽不能終成大事,便毅然離項投劉,但劉邦並未把他當作&ldo;奇才&rdo;,而只安排他做接待賓客的職司,不久因同事犯律受到連累,被定為死罪。當斬到他頭上時,他高喊:&ldo;漢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何要斬壯士!&rdo;監斬官夏侯嬰&ldo;奇其言,壯其貌&rdo;,韓信方免為刀下之鬼,並經夏侯嬰推薦,升為治慄都尉。後偶與蕭何結識,共論天下形勢,深為蕭何讚佩。蕭何許諾向劉邦推薦,韓信久不見動靜,就私下逃走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