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曾經兵敗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自己隻身逃走,兩個孩子也被衝散。劉邦逃了幾天,遇見部將夏侯嬰,才算稍稍心安,其後又在逃難人群中發現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也覺得安慰。但不久楚將季布率兵追來,劉邦慌忙逃走。楚兵越追越緊,劉邦嫌車重太慢,竟將自己的兩個年幼子女推下車去。夏侯嬰看見,急忙把兩個孩子放回車中,如此反覆了三次。劉邦說:&ldo;我如此危機,難道還要管兩個孩子,自喪性命嗎?&rdo;夏侯嬰反駁說:&ldo;這是大王的親骨肉,怎麼能捨棄呢!&rdo;劉邦竟然發怒,拔劍就砍夏侯嬰,夏侯嬰閃過,這才不敢把孩子放回車中,只好挾在腋下,騎馬跟劉邦一起逃走。
楚、漢兩軍對峙的時候,項羽曾把劉邦的父親抓到軍中,想以此來要挾劉邦。一次,兩軍對陣,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推到陣前說:&ldo;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親烹煮了。&rdo;劉邦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ldo;我倆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來吃,請把肉湯分一杯給我喝(分我一杯羹)。&rdo;項羽見這一招治不住劉邦,最後只得把劉邦的父親放了。
劉邦最後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在一次群臣畢集的慶功會上,劉邦居然當著群臣的面覥著臉向父親問道:&ldo;爸爸您看,我和哥哥相比,誰的產業更多呢?&rdo;劉邦的父親見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氣得哼了一聲,轉身走入殿內。
劉邦就是這樣一個流氓無賴,不過,劉邦卻有一個別人無法比擬的長處: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團結將領,善於隱忍,善於使用人才。
在漢朝開國不久,劉邦和韓信等群臣曾經議論過各位將領的才能。劉邦問韓信說:&ldo;你看我能不能統率百萬大軍呢?&rdo;韓信說:&ldo;不能。&rdo;劉邦又問:&ldo;那能否統率十萬大軍呢?&rdo;韓信說:&ldo;不能。&rdo;劉邦生氣地問道:&ldo;依你說,我能帶多少兵?&rdo;韓信說:&ldo;能帶一萬就不錯了!&rdo;劉邦反問道:&ldo;那麼,你能帶多少兵呢?&rdo;韓信毫不韓信
客氣地回答說:&ldo;至於我嘛,帶得越多越好(韓信將兵,多多益善)。&rdo;劉邦既不解又氣憤地問:&ldo;那為什麼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將軍呢?&rdo;韓信又回答說:&ldo;陛下雖不善將兵,卻善將臣。&rdo;
的確,若論&ldo;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rdo;,劉邦不如張良;若論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劉邦又不如蕭何;若論親臨前線,揮兵殺敵,劉邦又不如韓信。但劉邦的長處就是能把這些人聚攏起來,讓他們發揮各自的能力和長處,為自己服務。
劉邦的開國功臣之一蕭何,就是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的相識。亭長負責處理鄉裡較小的訴訟案件,遇有大事,便向縣裡詳細匯報,因此與縣中官吏十分熟悉。蕭何是沛縣功曹,與劉邦同鄉,又十分熟悉法律,劉邦對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因此,劉邦每有什麼處理不當的事,蕭何就從旁指點,也代為掩飾通融,兩人的關係就越來越密切。劉邦斬蛇起義以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差不多對他言聽計從,楚、漢相爭乃至漢朝開國的大政方針,幾乎無不出於蕭何之手,蕭何可謂勞苦功高。當然,劉邦對蕭何也不是毫無防備之心,但他能較好地處理。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離開漢中來到關東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蕭何留在漢中,替劉邦鎮守根本之地,併兼供給糧草兵丁。蕭何很善於治理國家,不久就&ldo;漢中大定&rdo;,百姓皆樂意為蕭何奔走,蕭何對劉邦的糧草供應也很充足及時。但如此下去,劉邦深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