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攪局(第2/2 頁)
另有何家雖然也近,但他們已經離開了七商社的圈子多年,就沒有作安排。
回程路上,團員們吃著族人給的各種零食小吃,有人問起楚家的兩名少年:楚家的祖地是哪裡。
楚家少年楚若童說在粵地。對於其他的諸如具體在哪裡,為什麼出海,海外堂的堂號是什麼,是不是真的在祖地藏了寶藏才不肯公開位置,要不要也繞過去一趟等問題則三緘其口。
譚琳忙岔開話題,幫他們解圍。
次日,六族遊學團轉戰巴蜀。
巴蜀人傑地靈,文人輩出。歷史名人不止有李白、蘇門三傑,杜甫也曾旅居此地。
譚琮特地請來了文化博主居山先生,作為他們的導遊。
居山先生帶著大孩子們從杜甫故居開始遊覽。在草堂院子裡解說《客至》與《賓至》裡,詩人兩種不同的情緒。
有孩子問:詩是什麼。
居山說,詩詞是中國人獨特的表達方式。看煙花的時候,不止說漂亮,還會說它是東風夜放花千樹。傷心感懷的時候,會以花濺淚、鳥驚心來表達困苦。思念的時候,則說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以一江春水來寄託情思。
少年們則說,現在有了手機,打影片就行,不用再隔空相思。居山回道,若心與心之間有了隔閡,用什麼手段都連不起來。心若有靈犀,一點就通。少年們聽了,懵懵懂懂。
游到古木林立的三蘇祠時,遇到一群十來歲孩子身著漢服,在披風榭擺開小案寫書法。不遠處是東坡像,閒適地盤坐在那,看著年幼學童於千年後書寫他的詞。
居山言,詩能穿越時空。告訴讀詩的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同樣的酷暑之夜,有人也是熱得睡不著,抱怨著夜熱依然午熱同,還跑到小院裡對著明月乘涼。大孩子們搖著扇子,嬉笑著說還好現在有空調。又言現在在城裡難以看到月光和星星。
詩不止帶著故事穿越時空,還能附帶畫面。一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就將一幅秋日殘荷的畫面跨越千年,送到了讀到它的人面前。詩連線了位於時間兩端的人們,正正是千秋共此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