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於五品前列,則可知司徒左長史不低於五品;又前引王濛以司徒左長史求為東陽,晉制,郡國守相皆五品,東陽又非大郡,似亦可證明司徒左長史為五品官。依上文推測原理,劉惔為司徒左長史亦當在成康二帝時。成帝朝曾任司徒的只有王導和琅邪王司馬嶽二人,康帝時未任命司徒。按司徒府與他府不同,雖無司徒亦置長史及屬僚,蓋因其事務繁多,不可一日或缺。因此劉惔究竟為何人長史並不重要,但其在成康二朝間任此職則確定無疑。
在任司徒左長史之後,劉惔任過侍中、丹陽尹,按照《晉書》卷七三《庾翼傳》記載,尚曾任徵虜將軍、義成太守、監沔中軍事。作者認為劉惔應是先任侍中,然後以徵虜將軍出鎮沔中,而非由司徒左長史直接出鎮,原因在於東晉文武換職時儘量力求官品一致,如要鼓勵文官任武職,軍號相對原官或許會有所提升,但幅度有限。《晉書》卷七九《謝尚傳》雲:遷會稽王友,入補給事黃門侍郎,出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轉督江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將軍如故。
按《宋書·百官志》黃門侍郎第五品,建武將軍為“五武”之一,第四品,這大概是由於謝尚“輟黃散以授軍旅”、行為值得鼓勵的緣故,但也不過提升一級而已。劉惔出鎮沔中,所帶徵虜將軍軍號在第三品,與侍中同階,而司徒左長史據前推測應在第五品,一個五品官員驟以三品將軍出居要地,未免資望太輕。然而,如果劉惔之前經歷過侍中一職的話,這一遷升順序就可以獲得解釋,因為侍中為清要之任,常在帝側,位望甚重;又司徒左長史遷侍中的記載雖未檢得,但郗超自司徒左長史遷散騎常侍卻見於本傳,而晉朝散騎常侍位望甚重,位次侍中而已,不似南朝之輕,則以司徒左長史遷侍中亦無不可。自此再以侍中加重號出鎮沔中,也就順理成章了。因此作者主張劉惔的升遷路線是中書郎——司徒左長史——侍中——徵虜將軍、義成太守、監沔中軍事——丹陽尹。
不過,劉惔的歷官也有問題,劉惔尚主後以駙馬都尉奉朝請,見《晉書·職官志》,之後歷官記載就直接從見於《初學記》所引《晉中興書》的中書郎開始,可是駙馬都尉雖然官第六品,但與中書郎這一要職之間輕重懸異,而中書郎關掌機要,並非僅憑某個權臣的意願就可以超越用之,雖然劉惔聲名極隆,也沒有自駙馬都尉奉朝請直升中書郎的道理。於是在劉惔的歷官次序中出現了一個斷層。然而,如果把劉惔與劉恢的歷官結合起來看,就完全可以解釋了。劉恢曾任車騎司馬,這個位置正好與駙馬都尉同是第六品,而且車騎司馬為重號將軍軍府僚屬,以此而言則不為輕;東海王衝為帝叔,位尊而無實權,以此而言亦不為重,正處季孟之間,劉惔自駙馬都尉遷升車騎司馬,其位稍重,於理可通。以年齡計之,劉任車騎司馬應在其二十餘歲時,也可證明此點。其解車騎司馬後出都為庾翼僚屬,深得庾翼好評,而不久還為中書郎,又是自六品晉至五品,似乎可以認為是受到庾翼賞識的結果。之後劉歷遷司徒左長史、侍中、徵虜將軍義成太守監沔中軍事、丹陽尹,終於丹陽尹任上,而丹陽尹正是三品官,與所贈前將軍品級嚴密契合。這才是作者認為劉惔與劉恢為同一人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劉恢與王濛、袁喬、桓溫等人相友善,袁喬姑且不論,王、桓也都是劉惔的好友。按理說,劉恢與劉惔同為沛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