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宜進入體制內?(第1/3 頁)
首先,我破個題。什麼叫“窮人家”的孩子?什麼叫“體zhi內”?
請讀友對這兩個概念,與我達成相對接近的共識後,再往下看。
玻璃心的,不肯面對現實的,不願意承認自己窮且弱的,就此打住,免得我接下來的文字把您氣著或者傷到。
先說“窮人家”。
漢語精微,“窮、貧、賤”三個字,看起來意思差不多,嚴格講實際上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窮,指走投無路,比如黔驢技窮。
貧,指財務困窘,比如家境清貧。
賤,指地位卑微,比如高低貴賤。
在日常語言交流中,人們往往把“窮”當做“貧”來使用,很多時候三個字的意思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所以從字義的泛化上看來,我以為,“窮”至少有三方面含義:
一是經濟、財務上,捉襟見肘。
二是思維、觀念上,陳舊腐朽。
三是方法、手段上,深受侷限。
上述三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交疊。
通常來說,長期或家裡數代處於財務困窘狀態的人,他們在觀念、手段上也很貧乏。而思維裡的糟粕、方法上的僵化,反過來也會制約財富的豐盛。
只要上述三方面佔了一樣兒,大體可以說是窮人家的孩子(或巨嬰);至於佔了其中兩樣兒或者三樣兒全佔,那就更不必說了。
對應到社會階層或者職業劃分,大部分的農民、工人、小手工業者、公司普通員工,以及部分小微型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等,基本可以納入“窮人家”範疇。
而大部分的城市處以上幹bu、縣城科以上幹bu、商人、公司中層與高層管理人員,以及少部分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等,則屬於與之相對應的“fu人家”範疇。
再說“體zhi內”。
政zhi文化的制度化實現,簡稱為體zhi。
它的衍生狀況為果情,裡面有制式化的行為模式、自成一套的話語套句,以及大量的潛規則。
這文化雖然深受蘇蓮影響,但是後來也發展了鍾果的特色,並不能等同於鍾國傳統文化。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不宜進入體zhi內?
原先我也不信邪,覺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給自己設限。
如今,我仍然是這麼想的,只是在此之上更多了一些理性的認識。
本人的切身體會表明,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天賦秉性的人,確實有各自適合與不適合的賽道。(相關文章《年輕人,千萬別做秘書》《我是怎麼傷害我自己的 —— 一個老實人的反思》)
上大學時,我曾在一家市屬報社實習。
編輯部主任可能覺得我這人還不錯,所以工作之餘就問了我一些個人情況,比如中學在哪裡唸的、父母是幹什麼工作的等等,還說他兒子與我年齡相仿,要是像我這麼懂事、會讀書就好了,免得他操那麼多心云云,希望我能和他兒子認識一下。
一天中午,他與在外省唸書的兒子通電話,忽然把我叫進辦公室,說“某某(他兒子的小名兒)你等一下,我之前跟你提到的張斯淇現在就在我旁邊,你們倆先在電話裡認識一下,你跟人家打個招呼”,話畢把電話遞給我。
我和他兒子很簡單地寒暄了一下,感覺對方有點兒發憷,所以說了沒幾句,我就把電話還給了主任。
第二天午飯後,編輯部主任讓我與他一道,去報社旁邊的空地散步。
他一邊走,一邊對我說,“斯淇,你什麼都好,要學歷有學歷,要修養有修養,只一點先天不足,我說了你別生氣啊……可惜,你不是幹bu家庭出身。我愛人對這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