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或要職,他們的同鄉,自然會得到人們的尊重。
後來,我從《湖南人的精神》一書中,看到了類似的說法。這本書的作者說,他在很久以前聽到過這樣一個調侃的笑話,住在北京的老人叮囑一些肝火很旺的年輕人:“你們上街碰上湖南口音的老人,千萬不要惹惱他們。別看他們有的是拄著柺杖踽踽而行的老頭兒,有的是提籃買菜的老太太,但說不準這人不是前清遺老,就是辛亥革命先驅,要不就曾是共產黨的大官,或者是被統戰的國民黨頭面人物,至少也是民主人士中的名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湖南人為什麼可以自命不凡?(2)
在湖南接待外省人的經歷,使我徹底明白了“我是湖南人”會在他們腦子裡引起怎樣的聯想。對於我的外省朋友們而言,瀟湘境內,最吸引人的是哪些景點?不是自然風光,不是城市建築,也不是公園或遊樂場。他們總是把探究的眼光,投向那些具有深厚人文背景的景觀。他們喜歡觀察韶山沖的風水,思索著它是怎樣孕育了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他們也愛研究花明樓的格局,想象著另一個偉人是怎樣從這裡吸收了靈氣。他們看著烏石的那所樸實無華的庭院,感嘆它是如何養成了一位大元帥無比的威猛和過人的誠實。他們說,韶山、花明樓和烏石相距如此之近,竟然在同一時代出了三位巨人,這裡的山水為什麼如此神奇?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龍則異,有靈則名。湖南有太多的地方,原本是窮鄉僻壤,卻因傑出的人才名聞遐邇。王夫之的石船山,魏源的隆回,譚嗣同的瀏陽,曾國藩的荷葉塘,左宗棠的柳莊,黃興的涼塘,蔡鍔的邵陽,賀龍的桑植,沈從文的鳳凰,胡耀邦的蒼坊,我都無法帶領客人們一一造訪。我只能把他們領到嶽麓書院,讓他們親眼一見“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門聯。對於他們,這門聯彷彿是一個謎面,而他們一旦跨進嶽麓書院的門洞,也許就能找到令他們百思不解的謎底:湖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會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歲月裡,不斷地湧現出這麼多的人才?
對於這個問題,湖南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做出解答。也許,湖南人謙虛為懷,不好意思去做自誇的文章。也許,湖南人太忙碌,無暇去探究自己成材的原委。只有一個楊度,把湖南人提到了“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崇高地位,但對於為什麼湖南人對於中國具有如此生死攸關的意義,卻沒有去做理性的分析。但是又有一個譚嗣同,往湖南同胞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說湖南人面對外省人的吹捧,要警惕自己的“虛驕”。倒是一些卓有見識的外省人和外國人,試圖從人種、歷史、文化、地理諸多方面,為湖南人才輩出的現象尋求合理的解釋。例如譚其驤先生和錢基博、錢鍾書父子兩代學者,在這方面發表了很精闢的見解。他們的觀點,為湖南人認識自己提供了理性和客觀的依據。
可喜的是,近年以來,在現代商業意識的衝擊下,湖南人懂得了應該自覺地樹立和珍重自己的品牌形象,而這樣做的前提,就是必須對自身做一番透徹的研究。自從唐浩明先生的力作《曾國藩》問世以後,湖南人對自身的研究就有了很好的發端。這部歷史小說發行一百多萬套,在全國重新引起了對湖南人才現象的密切關注和思考。接下來,周興旺先生的《湖南人憑什麼》和唐徽先生的《天下湘軍》,也對湖南人的秉性和歷史傳承做了非常有益的探討。當代的湖南人開始在追根溯源的查考中認識到自己先天具有的優勢,找到了自己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定位,並且透過傳媒把對自己的認識向本省和外省的同胞們宣講。
其實,湖南人一旦意識到自我展示的重要性,只要條件允許,是善於宣傳自己的。湖南電視臺透過衛星轉播以後,讓湖南人走進了更多外省人的心裡。電視媒介展現了湖南人才輩出的現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