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本的價值,文化資本可以轉變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父親積累文化資本的行為使他對未來有充分的信心,這一點,他的孩子也有所認識。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確認(2)
同樣的情況還有學生3 。學生3的父母均為大學教師,父親是一名“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是“家中的精神源泉”。學生3說:“‘做什麼事就要做到最好!’這是他常說的話。他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學習,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為省某學會理事長,把我們家從小城鎮帶入了大都市,也是他身上那股兒拼勁,給我們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激情。”母親是個天生聰慧的人,也賢惠,在父親為了理想拼搏時,默默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自己也成為某高校學院的辦公室主任。“在父母的感染下,我學著像父親一樣拼搏,進入了我現在所處的班級。我一直都用父親、母親這樣敬重的字眼,是因為他們是我所尊敬、所要學習的,這個家有了他們,才能不斷感染我,激勵我。”
“做什麼事就要做到最好”,成為這個家庭最重要的文化資本,學生3寫道:“我的家不是給我任何其他間接的幫助,只是源源不斷地、直接地賦予我精神上的力量,是我的精神寄託。”
至於做教師的父母則更是對孩子的學習比較操心,尤其是中學教師,他們有專業輔導能力,相對來說,對於孩子的學業表現更能明察秋毫。以下是一位同學的自訴:“我爸是位教師,我在學習上的問題常請教他,他總是十分認真地、生動形象地解答,他十分嚴格,不放過我一點點小錯誤。有一次,我把‘乙烯’和‘乙炔’弄混了,爸狠狠地批了我一頓,‘這都弄錯,還怎麼學化學啊。’爸常說,不罵是記不住錯誤的。我媽也是位教師,每當我學習有所下降時,是媽媽第一個發覺並指出。她總是急匆匆地與我溝通,並指引我步入正軌。初二有段時間我把心思放在打球上,每天放學到家總是很晚,到家就累得要睡覺,媽媽發現不對,就找我交談,使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幫我改正。”
3�自理與自立能力的培養
在教育過程中越是以子女作為教育主體,給子女充分的尊重,就越有利於子女自理和自立能力的發展。以下是兩種民主型家庭的教育方式。學生4的父親是上海一所中學的德育主任,他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教育自己的孩子結合在一起,對孩子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母“總是把我當成一個大人一樣與我平等地交流,家中的氣氛沒有冷戰的緊張,而是充滿了民主與寬鬆。記得很小的時候犯了錯誤,父母從未用過什麼體罰措施,他們總是很耐心地和我擺事實,講道理,坦誠地教導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最嚴重的也就是父親會彈我的手心,不過顯然也算不上什麼體罰。再大點兒,到我上小學時,連彈手心這樣的‘重罰’也消失了。而自打上了中學後,往往家裡許多重大決定中都有了我的建議。而且一旦我有了什麼想法,比如和同學去看電影上網聊天等,只要立場沒有錯誤,爸媽都會給我充分的自由讓我自己去做。甚至有時還會向我提出更合理的建議來完善我的想法。諸如哪部電影值得一看,哪個網站上有關於科普的介紹等等,完全沒有社會上盛行已久的‘家長作風’。”因此,生活在這樣一個民主、平等的家中,這名學生自然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學生1則說:“我爸我媽向來尊重我的決定,只要對我成長有益,他們都不干涉。”她在作文中提及中考填志願時的情形,那段時期,父母天天晚上出去散步,“說什麼放鬆身心,其實他們早累得不行了,只不過是揹著我討論填報策略罷了。可到頭來,他們還是那句話,‘四大名校隨你選,我們不管。’中考三天,他們除了給我準備飯菜,依然照常上班,既不送考,也不給我什麼鼓勵和安慰,似乎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