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吉甫提出了一大堆理由,認為用兵利大於弊。他向皇上保證,糧草軍餉絕對沒有問題。
李絳堅持認為兵不可輕動:&ldo;前年討成德,發各地兵二十萬,又發神策軍遠徵,天下騷動,耗資無數,而卒無成功,為天下笑。今日瘡痍未復,人皆憚戰,若再驅兵徵戰,恐怕非但無功,反生他變。況且對魏博不必用兵,事勢明白,請陛下勿疑!&rdo;
吉甫還要再爭,憲宗擺手止住他:&ldo;你二人各有道理。不過就眼下而論,似以暫不用兵為上,但不可不作準備。&rdo;皇上頓了頓:&ldo;這樣吧,敕令各鄰近諸道選練兵馬,嚴陣以待。&rdo;
事實的發展最後證明吉甫是錯誤的一方。不出李絳所料,魏博的內亂果然進一步惡化,部將田興廢掉了田懷諫,在朝廷的威懾中,魏博眾人都覺得投誠是最好的出路,於是舉六州之地上表求歸。朝廷立即又派幹練的大臣翰林學士裴度取代宦官前往宣慰。不僅任命歸順的田興為節度使,在李絳的堅持下,憲宗又撥出一百五十萬緡作為賞賜,結果田興感激涕零,士眾無不歡欣鼓舞。朝廷的恩威在這時重新恢復了一些光彩。
魏博鎮在不沾皇化五十年後重新回到帝國的大家庭中,這一事件的意義猶如當年克復蜀、夏、吳一樣,不僅給予其他不法藩鎮以強烈的衝擊,更使得天子和中央政府堅定了徹底解決藩鎮割據的信念。它預示著帝國在年輕天子的率領下,在眾多賢相的規劃輔弼中,有可能取得近幾十年來所重未有過的生機。
皇上再一次地感到一種無上的榮耀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求。
在李吉甫、李絳傑出的形象面前,另一位宰相權德輿就顯得有點無所成就,更讓皇上不滿意的是當二李為國是發生爭論的時候,身為宰臣,居然不置可否,嚴重喪失了應有的責任心。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正月,憲宗不客氣地停止了權德輿的宰相職權。三月十一日,徵召掛宰相銜赴鎮劍南西川的武元衡回朝入知政事。這樣,三位忠正耿直、富有勇氣和才略的大臣同時為相,真是一個難得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長。相權過於強大,宮中的勢力自然就有所消減,皇上既然還試圖樹立起宦官這一對立的平衡因素,矛盾也就不可避免。
近臣們老是在皇上面前嘀咕,說宰相們私樹朋黨。憲宗召來三人質問。
吉甫謝稱&ldo;不敢&rdo;,李絳答道:
&ldo;自古人君深惡臣下樹結朋黨,故小人讒害君子,必藉以為口實。君子自與君子相合,豈可一定要與小人相合,才算非朋黨否?!請陛下明察。&rdo;
憲宗不語,但他內心卻不無算計。皇上又變得自作聰明起來,他覺得似乎還是應該保持一種平衡為好,於是他開始想調回吐谷承璀。皇上的早先的話說得太大了,除掉吐谷承璀並非像吹去一根鴻毛那樣簡單。
一年不到。在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的正月,二李在內外不少人的壓力下先後上表請求辭職,皇上挽留了吉甫,卻批准了李絳的辭呈。這是他在為重新啟用吐谷承璀做準備,因為誰都知道李絳與承璀兩人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
吉甫在這一點上又顯出了原來的弱點,沒有表示反對。照理,他是應該堅決阻止皇上重用承璀這種以逢迎為事的宦官的。吉甫以沉默代替了耿直的規諫,這是他有生之年的又一次錯誤。
然而吉甫沒有停止他的實幹,在上一年,他已經把費盡心血所撰就、代表著他對於政治總體策略的三部書《元和郡縣圖志》、《六代略》、《十道州郡圖》進呈皇上。到了今年,他進而把目標轉向了淮西,因為吳少陽在九月份也死去了,其子吳元濟又擅請襲位並且不聽朝命,無論如何到了下手的時候了。
吉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準備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