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北京市—崔姓、姜姓、賀姓(第1/2 頁)
崔姓
- 起源:
- 出自姜姓:崔姓源出有三,其中主要的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汲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這便是山東崔姓的由來。呂尚(姜子牙)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季子作為丁公佶的嫡子,本應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自己則居住到食采地崔邑,後來其後人以崔為氏。由此可見,崔姓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得姓大約有 3000 餘年的歷史。
- 出自少數民族: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另外,唐時新羅國也有崔姓。
- 變遷:
- 秦漢時期: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崔意如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
- 魏晉南北朝時期: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稱。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這一時期,崔姓家族人才輩出,在政治、文化等領域都有重要影響力。
- 唐代:崔姓發展達到鼎盛,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崔姓繁衍之地仍以北方為主,遍佈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地。
- 宋元明清時期: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到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
- 在北京的分佈:
- 北京作為歷史悠久的古都,吸引了眾多崔姓族人在此定居。從歷史上的遷徙情況來看,有部分崔姓可能是在明清時期的移民潮中來到北京。例如,一些從山東、河北等地遷徙而來的崔姓族人,逐漸在北京紮根。如今,崔姓在北京的分佈較為廣泛,在各個區縣都有一定數量的崔姓人口。不過,相對來說,一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如老城區、一些傳統的村落或家族聚居地,崔姓的分佈可能更為集中。像北京的一些衚衕、四合院中,可能就居住著崔姓家族的後人。
姜姓
- 起源:
- 炎帝神農氏: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子孫是最正宗的炎黃子孫。炎帝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為姓。
- 伯夷之後: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互相通婚,後來一同向東遷徙。炎帝的裔孫共工氏曾與顓頊爭奪天下且治水失敗,導致炎帝的子孫被迫改從他姓。到共工氏的從(堂)孫伯夷帝堯時輔佐朝政,掌管禮儀,舜帝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恢復祖姓姜,以繼承炎帝之後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其後代也是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 齊太公姜尚裔孫:伯夷的後代形成了四嶽部落,呂侯的支孫呂尚(即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商朝末年投奔周部落,滅商建周後受封於東夷族齊國。到戰國中期姜齊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的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
- 外族的改姓:據史籍《宋書·吐谷渾傳》記載,南朝宋時期,西南地區有羌族人改漢姓姜姓;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