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食鶴拳(第3/3 頁)
——手由下向上謂之挑。
插——是南拳中的一種進攻掌法,一般用五指,也有用四指分開,都可插。
輾——搖身、輾轉。
腿法上有踢、彈、掃等。但食鶴拳的腿法也跟其他南拳一樣,一般是無搭不出腿,也就是說不纏住對方的某個部位是不起腿的。
練功方法
該拳由練功方法、套路演練和技擊欣賞三部分組成。練功方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練手法為主,也可配合鴛鴦圈練習,講究吐氣發聲,精、氣、神、手、眼、節的配合;套路由朝啄和藤枝組成,其手型多用指,猶如鶴啄食狀,動作輕巧、快速、勇猛,手上也講五行變化,要求以靜為主,靜以養神,一靜百靜,一動百動;技擊手法多變,發勁兇猛,突然出擊。拳譜雲:“食鶴變,五行手法變;五行變,五點金落地;落地變,生根有二法;二法變,跟進如拔河;跟進變,分天地人和;天若變,手上挑如潮;地若變,腳下踩如刷;人若變,手推如撞鐘;和若變,出手如炮彈”。
歷史緣起
在清代時,少林僧徒方慧石者,避隱福州沙蓮寺,將武藝傳授女兒方七娘。某日七娘於寺前晾衣,忽有白鶴翩然而至,往來踐踏,晾衣為之所染,七娘遂持竿驅之,白鶴不畏,展翅掠避,或舉爪還擊。七娘雖極力驅之,亦無法將白鶴驅開。從此白鶴日日來此,七娘日日擊之,並記其形意而漸領悟,並將少林拳法溶於一爐,創出白鶴門拳法。白鶴門拳法內容分為四種,飛鶴拳法;鳴鶴拳法;宿鶴拳法;食鶴拳法等。
白鶴門拳經曰:飛如大鵬展翅之壯;鳴如伸頸歌聲之意;宿如大熊初醒之態;食如白鶴啄物之形。
臺灣鶴拳
民國十一年,由大陸來臺謀生之百姓中,其中有四位福州人,身懷驚人絕技。此四人為臺中虎尾之“二高師”與“義高師”,以及在臺南新營鹽水一帶授徒之“阿鳳師”,與被臺南縣柳營鄉“劉故”先生(臺灣食鶴拳第二代傳人)重金禮聘為家教之“蕊師”--(即林德順宗師:臺灣食鶴拳第一代傳人)。前三名均屬“飛鶴拳法”,唯獨蕊師系屬“食鶴拳法”。臺灣正宗少林白鶴拳法皆源於此四人。本來白鶴門並無門戶派別之分,其後習者,各守心得,以其精專深造之術,自立門戶。派別由是而興,因而各有所專,各有所精;故因“蕊師”被“劉故”先生重金禮聘為家教,也因此成為劉家獨家之武學。臺灣所流傳之“食鶴拳法”,也是源出於臺南縣柳營鄉“劉家”。
白鶴門之祖譜
方七娘傳於曾四叔傳於鄭禮叔蔡忠叔傳於蔡公頸林德順(蕊師)
臺灣食鶴拳之祖譜
“師祖”林德順(蕊師)傳於劉故先生“食鶴拳第一代掌門人”
劉故先生(育有三子)傳於(二子劉銀山)(三子劉泰山)
劉銀山先生“食鶴拳第二代掌門人”(育有五子)傳於(三子劉金龍),(四子劉長益),(五子劉丞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