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番外:航天工業的發展帶來的變化(第3/4 頁)
有的環節沒有任何問題以後,才會正式實施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
這一計劃,總體用時和月面基地的建設時間相同,也是十年。
此後的十年時間裡,隨著技術的再次突破,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也是逐漸進入到了倒計時。
23年12月26日,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月面基地提前兩年半宣佈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次年9月份,還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艘巨大的飛船,搭載著一名航天員,向著火星的方向出發了。
因為25年1月12日將會是地球和火星之間距離最近的時候,所以,為了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九月份的時候,載人登陸火星的飛船,正式升空了。
經過六個多月的飛行後,飛船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並於地球時間25年3月28日,成功登陸火星。
這一刻,全球震動。
我國也是成為全球首個掌握了載人登陸火星技術的國家。
航天員在火星總計逗留了六個多小時後,在採集了一些火星上的礦石和土壤後,便是返回了飛船。
緊跟著,飛船開始了回程的工作。
說實話,這一次的計劃,風險可謂是十分巨大的,要不是技術取得了進步,根本就不可能擁有登陸後返回的能力。
說實話,為了這一天,我國的航天工業,準備了足足幾十年的時間。
從這一刻開始,我國的航天工業,也是從一開始的追趕,到和國際領先水平持平,再到完成了超越。
從這一刻開始,我國正式成為了國際航天工業的領頭羊。
整個火星載人探測任務,進行了整整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
只可惜,張浩在25年的九月底,便是與世長辭了,並沒有見到航天員從火星返回的畫面。
但他見證了航天員登陸火星的畫面,已經足以讓其瞑目了。
原身張浩出生的時候,中國正處在最黑暗,最動亂的年代,那個時候的我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混亂的國家之一,軍閥混戰,階級壓迫,使得我國成為了全世界科技最落後,政治最腐敗的國家之一。
為此,張浩加入到了組織,為了讓勞苦大眾翻身做主,張浩帶領隊伍,跟著太陽的腳步,推翻了壓在人民群眾身上的三座大山。
國家逐漸的獨立自主,並且逐步發展壯大,慢慢的跟上了國際一流水平,然後是頂尖水平,直到最後,引領全球。
根據統計,24年的我國,人均收入為86萬元。
全國的總人口數量,約為11億人口,而我國的經濟總量,約為95萬億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而根據24年全球金融組織給出的全球經濟總量,按照我國貨幣計算的話,大約為261萬億元。
折算下來,我國的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6。
也是因為有著這般龐大的經濟規模支撐下,我國的航天工業發展水平,才能持續的高水平輸出。
畢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就意味著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入到科研專案之中去。
而隨著我國在各項領域的成就,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是不得不收縮其領域。
遠的不說,就比如日韓等國,美軍現如今也是開始逐步進行撤軍工作了。
預計截至30年,美軍在東亞地區的駐軍,將全部撤離完成。
日韓等國,現如今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都是不得不向著我國靠攏。
畢竟,雙方都是對方搬不走的鄰居。
為了長遠的發展,兩國也是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了。
實際上,伴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持續提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