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番外:航天工業的發展帶來的變化(第1/4 頁)
我國的航天工業,起步要遠早於原時空。
伴隨著58年美蘇等國先後發射了衛星,我國也是開始加緊追趕,雖然因為自然災害等緣故,我國追趕的腳步算不上快,但是,每一步走的都是很穩。
早在52年的時候,因為張浩的提議,我國便是成立了國防第五研究院,這是一個專門研究太空探索的部門。
54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便是已經開始了建設工作。
56年四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完成了建設工作,這是我國第一座綜合性航天中心。
次年九月份,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t-7”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空火箭技術的初步成功?。
至此,也標誌著我國已經具備了衛星的投送能力。
只是,因為全國抗災的原因,航天工業不得已,也是隻能開始節衣縮食,工作有所放緩。
而伴隨著美蘇等國在58年成功發射了衛星後,我國也是隻能加快速度,進行了衛星的研究工作。
當時間來到61年五月份的時候,我國也是終於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也就是東方紅一號。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了全世界第三個擁有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隨後的三年時間裡,我國先後發射了總計四枚衛星,用於氣象、通訊等工作。
66年,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達到了設計使用年限,隨著技術人員的操作,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返回地球,並完成了回收的工作。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世界首個擁有衛星迴收能力的國家。
當然了,這件事情,直到三十年後,也就是96年的時候,才被公開進行了報道。
73年,我國成功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並且成功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75年,我國第一顆通訊衛星成功升空並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衛星通訊業務的正式開始?。
次年,我國第一顆導航衛星北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在此後的四年時間裡,我國進行了多次衛星發射,總計發射了超過6枚導航衛星,並在之後爆發緬甸迴歸戰爭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緬甸迴歸戰爭的時候,我國的巡航導彈,在導航衛星的指引下,誤差只有不到20厘米,巡航導彈甚至於能夠做到從窗戶之中穿過,進入到房間之後,再進行爆炸。
這一戰,也是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我國的發展水平,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全世界的戰爭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從之前的大兵團對決,開始向著資訊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開始進步。
76年,經過那位老人家最後的指示,我國正式開始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建設。
80年,神舟1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緊跟著,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便是開始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82年,神舟2號和神舟3號飛船先後發射成功。
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充套件,技術效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飛行期間,飛船還進行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實驗。
在神舟2號飛船的基礎上,我國重新設計並製造了神舟3號飛船。
神舟3號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幾乎完全一致。
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隨後,在神舟3號飛船的基礎上,次年五月份,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4號飛船,這艘飛船,攜帶了和人體重量基本一致的假人,此外,還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