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2/2 頁)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海外成員開始剪辮,剪去辮子的孫中山攝影留念,形象十分瀟灑;1898年1月,新加坡華人組織華人剪辮會,並登報倡議集體剪辮。
官方第一次開始討論起辮子問題是1898年夏。維新運動中,康有為向光緒帝上書,直言建議剪去髮辮。他把剪辮提到了維新、強國的高度,認為:&ldo;斷髮雖始於熱地之印度,創於尚武之羅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吳,何嘗不先行斷髮哉?&rdo;而且,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ldo;皆先行斷髮易服&rdo;,因此,他請求光緒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實施變革之際下令斷髮易服,以&ldo;振國民之精神&rdo;。
這個奏議沒被批准,但剪辮潮流不可阻擋了。
1900年,新加坡華僑成批剪辮;1903年,在歸國留學生帶動下,內地有青年學生開始剪辮;1906年,新軍裡有士兵為了操練方便而剪辮,隨即被制止;1910年,清末新政中組建的資政院第一屆常委會開幕,一名叫羅傑的議員提出了《剪辮易服與世大同》的議案,接著,來自湖南的議員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辮髮改良禮服》的議案,最後,兩議案以大多數議員贊成獲得透過。然而部分王公貴族激烈反對,有貴族言:&ldo;髮辮亡,中國雖不亡,大清國亡!&rdo;1911年12月7日,在各地起義、獨立聲浪中風雨飄搖的清廷下旨,允許自由剪辮。
辛亥革命後,無數的人興高采烈、滿心痛快地剪去這條奴隸標誌的辮子。有人事先選擇吉日,點燃香燭,拜祭禱告祖先,然後莊重地剪除,把剪下的辮子燒掉。更有人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一時間,剪辮的浪潮如風起雲湧,迅速席捲大江南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