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武曌(七)參與朝政(第3/4 頁)
僅僅七天之後,李治便迫不及待地下詔冊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一迅速的舉動,充分展示了李治的決心和果斷,也標誌著唐朝宮廷政治格局的重大變革。
在公元 655 年,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十一月初一日,正值青春年華,32 歲的武則天,在莊重而肅穆的儀式中,正式登上了後位。這一時刻,無疑成為了大唐宮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再次入宮僅僅 4 年的時間,武則天便以其非凡的智慧,果敢的手段和獨特的魅力,成功登頂後宮。她一路走來,歷經了無數的明爭暗鬥和艱難險阻。每一次的危機,都被她巧妙地化解。每一個對手,都在她的謀略下黯然失色。
隨著武則天成為皇后,這場驚心動魄,備受矚目的廢王立武的政治運動,最終也以李治的勝利而告終。在這場激烈的政治博弈中,李治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和果敢的決策力。
雖然,這次運動對元老的打擊,卻不是致命的。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元老們的勢力,讓他們在宮廷的話語權,有所減少。
元老們曾經憑藉著自己的資歷和功勳,在宮廷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這次運動中,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
可是,它所帶來的政治風向標,方向卻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皇帝要開始絕對集權。這一趨勢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大唐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歷代帝王,都在追求權力的高度集中,以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統治的鞏固。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歲月悄然流轉,局勢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隨著元老們逐漸步入暮年,精力與鬥志漸漸衰退,新朝的舞臺上,開始湧現出一大批新興人才。這些新銳之士充滿朝氣與活力,懷揣著雄心壯志和創新理念,為朝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在此期間,皇權勢力的團隊,如同茁壯成長的樹苗,日復一日地日益壯大。他們緊密團結在皇帝周圍,為鞏固皇權,推動國家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公元 659 年,經過漫長的等待和精心的籌謀,時機終於成熟。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在政治的風雲變幻中,正式被李治以堅決的態度,請出了朝廷。長孫無忌,這位曾權傾一時的重臣,最終也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
,!
至此,李治終於正式擺脫了,李世民留給他的這套輔佐班子。這對於李治來說,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李世民留下的班子,固然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才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治施展個人的政治抱負。
如今,擺脫了這一束縛,李治得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策略來治理國家,開啟屬於他的全新篇章。每一代君主都渴望擁有能夠完全貫徹自己意志的班底,李治的這一舉措也不例外。新君更替舊臣,也是一種常見的政治現象。適時更新政治團隊,能夠為社會帶來新的活力和變革的動力,推動國家朝著更繁榮昌盛的方向邁進。
值得一說的是,這些被提及的元老,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唐朝建國的關鍵時期,伴隨李世民一同浴血奮戰,馳騁沙場,為開創大唐盛世,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他們也被統稱為關隴集團。
要知道,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正是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憑藉著卓越的才能,深厚的功勳,以及與皇室的緊密關係,在關隴集團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廢王立武事件,從本質上來說,實際上演變成為了皇帝集團和關隴集團之間,激烈的權力爭奪戰。在那個特定的時期,關隴集團的成員皆是歷經風雨,經驗豐富的功臣,他們在政治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堪稱老謀深算的老油條。他們憑藉著過往的功績和深厚的根基,試圖維護和鞏固自身的權力與地位。
而與之相對的皇帝集團,其核心成員,只有李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