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哭不會笑,但是他的大腦在不停地接受新的資訊,用“0”和“1”編排著他自己認知的資訊:父母給他吃和穿,使他感覺舒服,舒服了他就不哭;一旦不舒服,他就以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透過不斷接受外界資訊,嬰兒逐漸有了更高的認知。一個月之後,他會笑了。笑,是一個複雜的程式,它屬於計算機程式設計原理中的一個高階語言,他理解了什麼是愉悅、開心。以前他只能判斷是與不是,表達肯定與否定,現在在“肯定”的基礎上,分了多個層次,最高的層次即微笑。另外,他把經常接觸他的人,如爸爸和媽媽等,也給了一個高階程式設計的專屬訊號,用一系列“0”和“1”編成不同的符號。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成長為兒童,高階語言也越來越多。兒童能用他的高階語言區分他人對自己好與壞、善與惡。這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他提供了一些新的資訊。這些資訊,各不相同,都非常重要。給嬰兒大腦裡輸入的這些明晰的資訊程式告訴他們哪些是善的,是促進生的,哪些是惡的,是不利於生的。如果善惡分不清,那麼他將來的發展是不會健康的,所以嬰幼兒時期的發展和培養非常重要。
很多嬰兒首先學到的語言是“爸爸”、“媽媽”,然後是“謝謝”等言語資訊。比如:接受別人的禮物時說“謝謝”,是一個感恩的善;別人的東西自己不要,是一個尊重別人所有權的善;自己的東西可以大方地與人分享,也是善的行為;自己的活動不要影響到別人,是對別人生活尊重的善,也是一個全社會都讚賞的良好習慣。
愛因斯坦說:“使我一生獲益最大的,是我的父母和幼兒時期的老師,因為他們教會我好的習慣,如誠實、講秩序、牙刷放在該放的位置上、別人的東西我不能亂碰、撒謊不是好孩子……”他說的很對,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
我深深地感受到對我一生起作用最大的是我兒時的鄰居,我叫她陳奶奶,雖然我現在已經記不清她的長相,但我記得小時候經常趴在她腿上聽她講故事。陳奶奶的故事內容並不豐富,但都是關於善的故事,她的故事情節各有不同,但差不多都是一個結論:心懷善舉的都有好的結果。聽故事的時候,我常常把自己想像成主人公。就是這樣的故事,培養了我的善心,這顆善心伴隨著我,使我走到哪裡都想做好事。要想做更多的好事,就需要更好地學習。上高中時,我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我想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都富起來。我認為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不夠,於是,我經常到圖書館去翻閱科技書籍、查詢有關科技方面的資料,尋找致富的秘訣……
我們一天天地長大,大腦的程式語言越來越高階,不僅懂得了好與壞、善與惡,而且還懂得了愛和被愛,乃至仁愛、博愛。
天才的誕生
世界著名的“天才”——卡爾&;#8226;威特,*歲時就能運用六國語言,14、16歲時分別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法學教授。如果說卡爾是天才的話,那麼,這個天才在於他沒有出生之前,就有一對善良的父母。卡爾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早產,臍帶勒到脖子,差點窒息而死。醫生說這孩子大腦受到了嚴重刺激,就算治好也是一個呆子。卡爾的父親老卡爾是個心地非常善良的牧師,母親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在卡爾出生之前,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因傷寒而死去。老卡爾夫婦倆都是很有信念的人,決定把這個孩子養下來,他們堅信能把卡爾培養成一個正常的人,甚至要超過常人。
老卡爾培養卡爾的理論是:善是一切成功的根源。父母本身很善,孩子就容易培養。老卡爾有一句話就是:“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關鍵先有一個好的母親。” 卡爾的母親為了照顧他,不顧生產後的疲勞與虛弱,日夜把他抱在懷裡,以便感受他的需要。由於當時他不會吃奶,母親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