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2/2 頁)
怨丈夫的事,音樂悽苦委婉。而換為《攬工調》詞後,音樂馬上增強了力度,有力地抒發了攬工漢悲憤之情。曲譜旋律雖沒變,但音符的增減和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如有名的《高樓萬丈平地起》,以豪邁的氣勢表達了人民對邊區生活,對黨的熱愛之情。但誰能想到,它竟是應用《光棍哭妻》的曲譜呢?
陝北民歌的構成,大體可分為外地傳入的、文人們創作修改的和陝北土生土長的三種型別。
陝北交通極為不便,人口流動量小。外地民歌的傳入,主要靠兩種人:一是商人,二是士兵。由於手工業落後(那個時候的陝北根本沒有工業),人民生活的某些用品要靠外地輸入,如棉花、棉布、鋼針、茶葉、紡織品等。這樣一來,奔走於陝北與山西、關中和其他地方的商人就為數不少。這些商人除將貨物自己開鋪面出售外,多半還是轉給貨郎出售。這些商人帶來了外地的商品,也帶來了外地的民歌,並透過貨郎、腳夫之口傳入民間。靠士兵傳入是怎麼回事呢?陝北自古以來就是邊關要塞,歷來有重兵把守。這些士兵來自各地,自然也帶來了各地的歌,每當他們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時,民歌這個「鄉音」便成了他們最忠實的旅伴和朋友。如此,外地的歌子也就逐漸傳入了民間。陝北並無茶樹,而採茶類的民歌卻在陝北民歌中出現,就是這個原因。有人試圖從陝北地理和自然的滄桑變化的角度來解釋此現象,看來是徒勞無疑了。另外,據傳明末清初,居住在江浙、特別是金陵一帶的大官宦、大富豪被清政府閤家帶口流放於陝北北部,並在那裡紮了根。這大概也是大量外地民歌流入陝北的一個渠道吧?如《下荊州》、《蘇州請客》等。這些民歌雖然為數不少,但在陝北民歌這龐大的「陣營」面前,總還是微小的,加之這些歌反映的是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所以並未對陝北民歌的藝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