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精神(第3/4 頁)
講實話,如果說讓一個正常體量下上千萬美元的華語劇交給袁海的公司來做,且不說有沒有公司敢這麼交給他們,他們自己都不敢接。因為公司規模沒有那麼大,做不了那麼大的專案。
跳起來劇場又恰好是個「小專案」的劇場。
一部劇,兩三集的體量,六十萬美元左右的製作經費,恰好是袁海他製作公司能夠承擔起的體量。
陳思琦問:「你跟他接觸這幾天,覺得他是一個能合作的人嗎?」
「是。」陸嚴河毫不遲疑地點頭,「其實我不僅僅跟他接觸了這幾天,從這部電影最開始接觸開始,我和梓妍姐跟他已經聯絡了有小半年了,尤其是梓妍姐,聯絡得更多,更頻繁,梓妍姐對他的評價很高。」
陳思琦:「那我得改簽了,我想去看看他的公司,見一見他的製作團隊。」
陳思琦做《跳起來》的主編這麼多年以後,在決定要不要跟人合作的時候,其實越來越需要自己親自跟這個人見一面,聊一聊,當然,如果能多見幾面,多聊一聊,是更好。像她這種內容創作領域的合作,大部分時候其實看的都不是人家方案做得有多漂亮,而是這個人有多靠譜了。
所以,她想要見一見袁海公司裡的其他人,看看他們的製作團隊。做跳起來劇場也這麼久了,
一個好的製作人丶好的製作團隊應該具備什麼素質,不應該有什麼東西,陳思琦自己也有了一個標準。
陸嚴河點頭,說:「可以啊,不過,袁總他有時間帶你去嗎?我看他這兩天,基本上每天都在片場待著,沒有離開過。」
「沒關係,他不在更好,他可以讓別人接待我嘛。」陳思琦說。
陸嚴河點頭。
「你有主意就行。」
「你知道我在想一件什麼事嗎?我覺得我有點誇張,我可能有點瘋了。」陳思琦忽然說。
「啊?」陸嚴河問,「怎麼了?」
「我在想,如果跳起來劇場的模式可以複製,也許,以後我們跳起來劇場可以去全世界各地蒐集製作人才,不僅僅是跟我們合作,拍我們《跳起來》雜誌上的小說,也可以在當地找劇本,拍當地的故事,跳起來馬來西亞分劇場,印度分劇場,新加坡分劇場———」
「我想到這個以後,我又突然想,為什麼《跳起來》的海外版一直推廣效果不明顯,除了實體書本來就不景氣以外,還有一點,我也忘記了一點,哪怕《跳起來》的海外版已經不是雜誌,而是主題書,可它上面的作者丶文章,全都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對於當地的讀者來說,它太陌生了。我在想,後面再接著做海外版的時候,我想要邀請當地的作家,做一本主題書,請幾個當地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家來圍繞這個主題寫文章。」
陳思琦的提議讓陸嚴河頗受啟發。
『這個聽上去似平值得嘗試一下。」
之前,他們都一直想著要讓《跳起來》「走出去」,所以,他們都忘了,很多時候,「走出去」的前提,也需要他們更好的「走進去」。
這一套,其實在影視劇行業已經用了太多次了。看重哪個海外市場,就從哪個市場所在國家裡,找一個他們國家的演員來參演。
所謂國際化陣容背後,其實都是這樣最樸素的商業考量。
而他們之前做《跳起來》海外版的思路,卻受制於他們已經有非常多已經發表的好作品的情況,先入為主地認為,《跳起來》海外版遇挫的問題是沒有宣傳到位,是實體出版行業不景氣,是沒有做好一本好書和一個市場之間的連線工作。
實際上,他們所自認為的好,對當地的讀者來說,未必那麼好。
就像很多備受讚譽的海外作品,到中國來,一樣遇冷。
文化背景有差異,審美也有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