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精神(第2/4 頁)
增加,可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增加到能夠給人家支付市場價格的地步。
這還只是最基礎的困難。
跳起來劇場這個模式,必須依賴於源源不斷的新人導演等創作者的出現,形成一個有效的迴圈,才能在這樣的製作基礎上,一直拍下去。
陳思琦之前就知道,陸嚴河的靈河公司在電影這方面,其實有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尋找合適的年輕導演,開展合作。但是,大概是因為電影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國際化合作,在華語電影劇組,其實也有很多來自國外的技術部門人員,包括很多知名導演,其實都會開展非常多的國際合作,所以,陳思琦從來沒有想過,跳起來劇場也可以從海外去找製作團隊。
一方面,是因為電視劇這個領域,幾乎就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先例,大家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劇集這種體例,你從國外找導演來拍,拍不好,畢竟劇集比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接地氣,更需要一個真正懂中國文化的「自己人」,才能拍出觀眾更喜歡的故事。
另一方面,陳思琦自己也覺得,跳起來劇場預算這麼低的戲,國內稍微有名一點的導演都請不起,怎麼請得起國外的導演?
袁海一開口,突然就讓陳思琦反應過來,不是所有國外的導演都貴。
中國的影視劇市場,本來就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這也讓影視劇的製作人員片酬水漲船高。可是,像馬來西亞丶泰國這些地方,他們自己的市場沒有那麼大,連帶著他們的影視劇製作人才其實也沒有那麼高。
兩三百萬人民幣拍一部兩到三集的劇集,這對中國的市場來說,也許是一個非常低的成本,可對馬來西亞這邊來說,未必是一個低廉的預算。
問題就在於,馬來西亞這邊的人到底能不能拍出來?拍得好?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主動請纓,陳思琦可能還要多調查,多摸清楚對方來路。可這個人是袁海,人家有正兒八經的製作公司,也做過很多影視專案,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本人還是一個華人,中文也說得賊溜兒,本身的文化背景是相通。
跳起來劇場拍的又不是什麼歷史丶嚴肅正劇。
陳思琦說:「袁總,我對這個提議很感興趣,我想要深入瞭解一下你的製作公司,對了,你應該知道,我們跳起來劇場,每一部戲的製作經費,基本上只有六十萬美元左右吧?」
袁海點頭:「聽說了。」
「那就好,我說實話,雖然後面跳起來劇場的製作經費會漲一點,不過,肯定也不會大漲了,
不可能像那些我們知道的美劇丶英劇甚至是韓劇一樣,一部劇上千萬美元的製作經費。」陳思琦說,「如果說,你的製作公司真的對跳起來劇場感興趣,那我們可以先拿一兩個專案試一試。」
袁海點頭。
陸嚴河得知了袁海找陳思琦的想法以後,也頗為驚訝,沒有想到。
但是,再認真一想,其實也不難理解。
陸嚴河自己開了一家影視劇製作公司就知道,養一家公司的壓力有多大。
一家公司,什麼都不幹,人力成本加公司租金等一些固定開支就是八位數。
袁海做的電影製作公司,本身電影就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更不用說,馬來西亞這個地方,本土市場太小,亞洲市場的競爭也太激烈,更不用說歐美那邊的市場了。
他們幾乎就只能在一個小池子裡,夾縫生存。
投資難找,影視劇的影響力也不夠。沒有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創作者,黃天霖就已經是馬來西亞電影這幾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一一而他還僅僅只拍過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多倫多電影節上跟大家見過面,口碑還不錯。
可想而知,袁海的壓力有多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