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避免因急於回本而做出冒險的交易決策(第1/6 頁)
一、引言
股市,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金融競技場,吸引著無數投資者懷揣財富夢想涉足其中。然而,投資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虧損常常是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避免因急於回本而做出冒險的交易決策”這一理念,猶如一盞明燈,警示著投資者保持理性,它深刻地反映了投資者心理與投資決策之間的微妙關係,對於投資者在股市中實現長期穩健的投資收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二、急於回本的心理根源剖析
(一)損失厭惡心理:深入探究投資者的本能反應
1. 損失厭惡的內涵與股市中的表現
- 損失厭惡是行為金融學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其本質是指人們對損失的敏感程度遠遠超出對同等程度收益的喜愛程度。在股市投資的情境下,這種心理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假設一位投資者投入10萬元購買股票,當股價下跌致使資產價值縮水到8萬元時,他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會遠遠超過當初股票價值從8萬元增值到10萬元時的喜悅感。這種心理上的不對稱性,使得投資者在遭受損失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想要儘快挽回損失的衝動。
- 這種衝動的根源在於投資者難以接受虧損的現實。他們在心理上傾向於將虧損視為一種失敗,並且這種失敗的感覺會隨著虧損金額的增加而不斷強化。例如,在股票市場中,有些投資者在看到自己持有的股票價值不斷下降時,不是冷靜地分析市場形勢和股票的基本面,而是被損失厭惡心理所驅使,一心只想讓股票價格迅速回升到買入價,從而忽視了股票投資本身所蘊含的風險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
2. 與傳統經濟學理性假設的背離
- 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投資者被假定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會依據風險與收益的精確權衡來做出投資決策。然而,損失厭惡心理的存在卻揭示了投資者在實際決策過程中並非完全遵循這一理性模型。在股市裡,按照傳統理論,投資者在面對虧損時,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市場趨勢、公司業績等,然後冷靜地決定是繼續持有股票、賣出股票還是採取其他投資策略。但實際上,損失厭惡心理使得投資者在虧損狀況下,更傾向於採取冒險行為來避免承認損失,這與傳統理論中所設定的理性決策路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社會比較與自我認知:外界影響與內心偏差的雙重作用
1. 社會比較帶來的心理壓力
- 在社會交往的大環境中,投資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投資成果與他人進行比較。當週圍的人在股市中獲利頗豐,而自己卻處於虧損狀態時,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便會油然而生。例如,在辦公室的投資話題討論中,如果同事們都在興高采烈地分享自己在股市中的盈利經歷,而自己卻遭受著虧損,這種對比會讓投資者覺得自己在投資能力方面似乎低人一等。
- 這種社會比較所產生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劇投資者急於回本的心理。他們渴望迅速改變自己虧損的局面,以此向他人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並不遜色。這種心理壓力的來源不僅僅侷限於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媒體報道中那些成功投資者的故事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報道往往會讓虧損的投資者感到焦慮和不安,進而促使他們急於做出一些能夠快速回本的決策。
2. 自我認知偏差的影響
- 投資者對自身投資能力通常存在高估的傾向,這是一種常見的自我認知偏差。當面臨虧損時,他們往往將其歸結為一時的運氣不佳或者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而不是對自己投資能力的正確審視。例如,一些投資者在沒有充分的投資知識儲備和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就貿然進入股市,當遭遇虧損後,他們不是反思自己的投資決策是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