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戰伯顏(一)(第1/3 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經過近兩個月的準備,各種作戰物資調撥完畢。
時間來到大宋祥興十三年(1290年)一月初。
這一天,趙昺和朝臣們再次聚集,召開全面北伐前的最後一次作戰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宋軍幾位高階將領群情激昂,慷慨陳詞,其言語間既表達了對韃子的痛斥和聲討,又表達了朝廷對收復故土,徹底擊敗蒙元的決心。
消滅伯顏、阿難答,以及攻克大都,收復幽雲十六州,自然而然的成為宋軍第二次北伐的終極目標。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再次成為宋軍北伐的動力源泉。
而建立一個國富、兵強、民安的新大宋也在這次最高軍事會議上被趙昺提了出來。
至於說君主立憲,還是算了。一來百姓們沒有這種思想意識,二來趙昺不能自己扳倒自己。
這種事情還是留給後世子孫更合適一些。
“諸位,我等北伐不但是為了消滅胡虜,更重要的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我等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趙昺環視眾人說道。
“什麼是好日子?十三年來,朕苦思冥想,然朕愚鈍,依舊想不明白。但朕以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房、幼者有所教、老者有所養、病者有所醫、弱者有所扶。這便是老百姓的好日子。為此,朕深以為然。”
“陸相公,把朕的這些話如實記錄下來,將來將其刻在宮中醒目位置,以為後世子孫觀之、效之。”
“陛下仁德,千古一遇,可昭日月。老臣無異議,老臣遵旨。”已經五十五歲,白髮日多的陸秀夫站起來恭敬地行了一禮。
“臣等複議。”文天祥等人亦站起來,恭敬地說道。
“我等在前線打仗,將士們在前線流血犧牲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天下黔首,芸芸眾生?”趙昺繼續講述著。
仗總有打完的時候,打完仗之後要做的事情才是趙昺君臣直接需要提前考慮的。
這一次的作戰會議時間很長,從辰時一直開到未時仍然不見結束的跡象。
午時期間,趙昺更是打斷了李邦寧傳膳的好意,君臣眾人似乎忘記了飢餓,對各項事宜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反覆討論、推演,儘可能做到更加完善。
內容很多,涉及到情報來源、行軍路線、對敵策略、後勤保障以及收復這些淪陷區之後的安民政策等等。
時間竟然如此之快,快到令人抓不住。
一直到了酉時,這場長達五個時辰的作戰會議才基本結束。
此刻,李邦寧這名老太監則急忙令人端來飯食,君臣數十人就這樣坐在作戰室內狼吞虎嚥地吃上一頓。
大宋祥興十三年一月十五日,元宵佳節。
趙與珞率領的西路軍率先出徵,大軍分為兩部,一部從採石磯走浮橋渡過長江;另一部在原蕪湖守將劉全的指引下,從蕪湖坐船出發渡過長江。
蒙元忙兀臺等人費盡心力搭建的採石磯浮橋說到底還是便宜了宋軍。
渡過長江的西路軍將穿越整個淮南西路腹地,朝著西北方向的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進軍。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宋軍的第二次北伐,趙與珞所率領的西路軍是偏離主戰場的,故而也是最輕鬆的,至少在前期是這樣的。
趙昺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有原因的,一則是為了加強京西南路的防禦,二來也是為了和陳吊眼的大軍“會師”。
在蒙元安西王阿難答造反之後,陳吊眼便開始著手調撥物資、集結大軍準備抄了阿難答的老巢也就是北宋的陝西路(後改為永興軍路)。
京西南路又和永興軍路相鄰。
趙昺為了加強該地區的防禦力量,以便應對阿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