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啟了他其後書生和俠士的角色路線。電影方面,八○代後期,張國榮已經開始創造不可取替的經典人物,如一九八六年《英雄本色》中正義而衝動的警察宋子傑、一九八七年《倩女幽魂》中的憨直書生寧採臣、《胭脂扣》裡*倜儻的十二少,這是他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八○年代也是張國榮廣告的豐收期,他先後共接拍了三個廣告,第一個是由黃操刀的“大家樂”快餐店宣傳,標誌著“快餐自取食物”的文化已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模式;第二個是Konica菲林廣告,一句“Konica,誰能代替你地位”更成為張的標籤;第三個是國際品牌“百事可樂”,張是香港第一代“百事巨星”,由於他前衛新潮的形象十分配合這個商品所謂“The Tasteofa New Generation”的要求,因而被邀成為繼美國歌手邁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之後,也是首個華人的“百事巨星”。
導言2: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2)
八○年代是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歲月,不但有實力的歌手輩出,而且唱片業蓬勃,唱片銷量直線上升,各大電臺及電視亦全面熱烈廣播,DJ文化、白金唱片、新秀歌唱大賽等,都是當時掀起的熱潮,羅文、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還有徐小鳳、林子祥、陳百強、關正傑、甄妮,等等,都是當時得令的歌星。然而,發展帶來競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過於“譚張之爭”——譚詠麟自七○年代溫拿樂隊解散後作單人發展,至八○年代時已儲積了一定的成就及廣大的歌迷,及至張國榮以一曲Monica平地一聲雷之後,短短數年間(—)聲望直迫譚詠麟,無論是演出的機會、唱片的銷量,還是得獎的專案、大眾的嘉許,張國榮都有後來居上之勢,加上他的日本風、跳舞歌及西化形象,更越來越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因而逐漸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難怪填詞人黃曾經戲稱“譚張之爭”是“一個張國榮追趕譚詠麟的遊戲”。可是,譚張二人並沒有在公開場合顯示競爭或排斥的姿態,鬥爭劇烈的是他們的兩派歌迷,尤其是譚詠麟的支持者,每逢有張的演出都會前來搗亂、喝罵、叫囂,致使張的歌迷又做出相應的對抗行動,加上傳媒的煽動,終演變成勢成水火的難堪局面,最後張的唱片公司更被人惡意破壞,而他本人又收到郵寄的香燭冥鏹,致使張萌生退隱的念頭。一九八八年,譚詠麟在香港電臺主辦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宣佈不再領取翌年所有樂壇獎項,但兩派歌迷的爭鬥仍沒有因而偃旗息鼓,張國榮仍不斷受到攻擊,真正的停戰是要待到*年張正式宣佈退出音樂事業不再演唱時,才能終止,亦在這個時候,張國榮的歌迷會正式解散。觀乎這場鬥爭,可以看出八○年代香港的偶像文化,當時年輕人是人口結構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流行文化的產品也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利潤回報,歌迷之間的鬥爭正可體現大眾媒介滲入生活的力量,這種力量正逐步代替了傳統家庭、學校,甚至宗教的凝聚。
一九九○年一月,張國榮正式“封咪”告別樂壇,並且移民加拿大,在這期間,他專注於電影演出,於一九九○年主演《阿飛正傳》、一九九三年主演《霸王別姬》,締造了他演藝事業的第二個高峰。前者的“飛哥”形態,象徵了香港那個飛揚跋扈的年代精神,也成就了王家衛的藝術領域,張憑此片榮獲“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至於後者,“程蝶衣”的風華絕代也使全球注目和*,日後一直使人念茲在茲,而他亦憑此而贏得“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的男主角獎。除此之外,喜劇如《家有喜事》()、《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武俠型別如《白髮魔女傳》()、《東邪西毒》(),劇情片如《金枝玉葉》()、《夜半歌聲》(),等等,更盡情揮灑了張國榮演藝的各樣可能性,他不但宜古宜今,而且亦正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