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展望年產一億和十億噸鋼鐵的時代(上)(第1/2 頁)
【作者提示:本章和下一章為正文劇情需要,不讀問題不大,直接去讀作者的話裡參考的那篇演講稿和看對應的影片就好。】
早飯之後,在前往震旦大學的車上,汪星悅對夏希羽說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希羽,還有個好訊息要告訴你:由於去年用的是比我們那邊提前一年拿出的王選先生研發的華光I型——在商務印書館方面的特別關照下,《黎明之劍》第一部就是在那臺機子上搞定排版,又暫時呼叫了從吳港軍區帶來的膠板印刷機器才趕工完成的。後半段還是讓涵曦來說吧。”
沈涵曦立刻接過話茬:“今年,王選先生又剛剛拿出了更合用的華光II型,看過你的小說的進出口管委會副主任,也就是你和涵曦都很熟悉的姜瑞——‘姜老’。同時,他還給好幾家媒體寫信,以你的小說出版情況為例,要求他們不要急著買外國的成套裝置。因此,原來舉棋不定的幾家國家級報社和媒體,現在比你們那邊還要更傾向於投入以外匯為主的資金進行研發,最悲觀的估計,明年或者後年就能出華光III型。【1】你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希羽。”,夏希羽這才明白了大概經過。
隨後,他又問道:“也就是說,以後小說和學術著作的印刷出版都更快了?”
“那必須的。”沈涵曦的肯定答覆給了夏希羽更多的感慨,以至於讓他想起了不久前的一幕鬧劇——
“前段時間完成的IFScA學術著作的出版印刷期間發生事我可不希望再在幾年後我們這邊再次輪值的時候上演了。當時,我們這邊試圖搞定國內發行的英文版期刊的那幾家廠子還沒完成排版——更不用說檢查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米國有關的印刷公司那邊就已經把所有工作都完成了。
“他們甚至把樣刊都發到我們希羽組和交大與震旦的圖書館了,而且我們希羽組看過的幾位同志都說國外印的英語期刊比我們國內的自印外文刊物質量好得太多了。如果不是扎德教授和薩蒂教授他們替我把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壓了下去,我們的出版業恐怕要在整個數學界成為笑柄。或許跟我沒關係,但我不希望這種笑話再發生了……”
汪星悅、沈涵曦、夏希羽司璇四人聊了沒多久,夏希羽就開始對數千字的講稿進行最後確認——
《展望年產一億和十億噸鋼鐵的時代,為科幻文化導航》
“……由於繼承了百餘年的租界時代的經濟,因此,1950年的魔都有500萬左右的人口,大約110萬的產業工人,相當於其他發達工業城市1980年左右的水平——這還是在楊樹浦發電站等重點工業設施有時會遭到轟炸的魔都。50年代,我國有十幾個工業發達的直轄市被撤銷,和周圍的農業省份合併,一度只留下帝都和魔都兩個直轄市。在近30年的時間裡,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國家只有一個省級單位完全進入工業社會,就是魔都……
“……在分析未來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並存的“工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有社會分成兩部分,一邊是工業社會,代表了富裕和變化;另一邊是農業社會,意味著貧窮和停滯。這兩個社會之間,有一條清晰的邊界。
“比如說,當各位聽眾走到魔都的城區和郊區邊緣時,可以發現城市道路有路燈、綠化、瀝青路面。另外一邊只有坑坑窪窪的土路——雨天變成泥坑的那種。到了夜間,城市或者工廠的住宅區有一排排的燈光,電影院和工人俱樂部提供了夜生活,街道上行人不斷,周圍的農村一片黑暗,晚上只能聽見狗叫。就算沒有任何歷史和社會學基礎,也能看出邊界兩側的差異不是量變,而是質變。這條肉眼可見的“邊界”,是社會矛盾的核心。我認為這樣的矛盾就是我們國家現階段的文藝作品應當展現的客觀現象——不論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還是遠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