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常勝戟(第3/9 頁)
,攻城時損傷計程車兵就能少一些,而且還可以提早觀察河水的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不過再仔細想想,就算王離提前拿出計策,攻城戰也是要打的,否則魏軍就要懷疑他們來攻城的誠意,弄不好還會直接衝出來和他們做平原戰,那樣傷亡會更大。好吧,就算是讓他這個做父親的焦躁心急,也值得挨這麼幾下,天知道這些日子他掉了多少頭髮!
王離自然是不知道自己挨的這幾下抽打究竟是為的什麼,還沒等他再抱怨兩句,就被王賁指使著去找眾位軍官開會了。
王賁對著那片帛書看了看,趁帳中無人,便把後面一截果斷撕掉。
因為對大梁久攻不下,軍官們心底也浮躁不安,一聽王大將軍召集,便紛紛以最快的速度趕來主帳,本來不怎麼抱希望立刻能有解決方案的他們,在看過帛書之後,立刻群情激奮。
沒有人會懷疑這條計策不成功。
在中原,能稱得上“河”的就只有眼前這條,而另一條可以與之媲美的就是流經楚國境內的那條江。其餘都是分別冠以名稱的水,例如渭水、洛水。由此可見,這河有多寬廣。
王離越聽越覺得愧疚,他果然是讀書讀得太少了,居然最開始還懷疑少年上卿的計策是否能行得通。
在營帳中大家越說越熱烈,坐不住的軍官們站起身奔向營外,看著那條奔騰的河水指點江山。不明真相的其他士兵還以為這些軍官們看的是遠處的大梁城,研究攻城方略。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王賁感慨萬分地說著,他只看到了紮營時需要遠離河水,卻並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這條河。他與那位甘上卿的差距可見一斑。更何況,那位甘上卿連來都沒來,僅從一些水文地理的資料上就判斷出了這點。
“咦?為何此帛書後面缺了一條?將軍,可是寫了些什麼?”一名拿著帛書的軍官,細心地發現了端倪。王賁並沒有說這是誰獻的計策,就有人開始懷疑後面是不是有落款,卻不方便被外人看到而特意撕去。
“非要緊事。”王賁瞪了一臉無辜的王離一眼,輕咳了一聲,轉移了話題,開始分配眾人去做事。畢竟定下計策,現在還未到春汛之時,但先要做的事情也要開始準備了。
王離摸了摸頭,覺得自己被父親怪責得莫名其妙。最後不過是少年上卿叮囑他錦囊不得輕易離身而已,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非要特意撕掉?
看著汨汨流過的鄭國渠和兩旁綠油油的農田,扶蘇忍不住感慨道:“鄭國本想用此渠阻我大秦統一中原,卻不曾想正是助之矣。”
與他同乘一車的綠袍少年放下手中的書簡,順著他的視線看去,果然見春暖花開,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鄭國渠是韓國人鄭國為了拖延秦朝大軍東進的腳步,想出的消耗秦國國力的一個笨方法。開鑿鄭國渠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即使以秦國的實力,沒有十數年都是完不成的。結果二十多年過去,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里的鄭國渠也已經灌溉了這片平原十多年了,造就了超過四萬頃的良田,令秦國的糧倉足夠支撐秦軍開啟多路戰線。若沒有此鄭國渠,秦國所在的關中平原,定會貧瘠不堪,絕沒有富餘的糧草挑起戰火。
一個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差不多要合八十斤,而秦國若是想要滅楚,至少要兩年的戰期,依著王翦老將軍的謀劃,六十萬人的軍隊,再加上後勤儲備,所需的口糧簡直難以計算。完全可以說,鄭國渠是秦國一統平原的基石。
“鄭先生大才。”綠袍少年頗為仰慕地讚歎道。鄭國在修建鄭國渠之時,就被人揭露了其心思,秦王政大怒,本想斬他的首級,結果鄭國自嘆之語,讓秦王政平息了怒火。那句話頗為出名,綠袍少年銘記在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