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部分(第4/5 頁)
。不過,早期的螺旋槳艦戰傷亡事故還是很低的。到了噴氣式艦戰時代,傷亡事故節節攀高,一度讓海軍司令部多次叫停飛行訓練來減少傷亡。
中華帝國海軍總共製造了1261架F…12戰鬥機。在F…12戰鬥機從海軍中退出現役時,已有1106架戰鬥機在事故中墜毀,而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才是在地中海戰役、黑海戰役和海灣戰役等戰爭中被擊落的。由於引擎故障、飛行員失誤、夭氣或運氣不佳,大量的F…12戰鬥機(88%)撞向了地面、掉在了水裡或變成了飛行甲板上熊熊的火球。這段中華帝國海軍的航空史是1947年到1988年的一段歷史。直到九十年代初,中華帝國海軍噴氣式飛機的墜機率才少於10萬飛行小時一次,讓事故成了極不平常的偶然xìng事件。這與光華五十四年時的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海軍航空兵(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加起來)在這一年裡總共損失了776架飛機和535名機組入員,其墜機率遠遠高於10萬飛行小時50次的墜機率。而且,艦載戰術飛機的墜機率比這一墜機率還要高得多。
在這個漫長的轉型過程中,中華帝國海軍航空兵共參與了六次大的戰爭和無數的危機,當然,有許多飛機和機組入員在敵方的火力下損失了。但是,大部分噴氣式飛機是因為事故損的。換言之,從F…12戰鬥機服役到退役的這二三十年的時間,大量粗心的機組入員因為飛機的cāo作xìng能和可維護xìng差丟掉了xìng命。在面臨諸多挑戰的海上環境中,中華帝國海軍飛行員勇於獻身,在中德冷戰期間,維護了中華帝國海軍的世界霸權地位,他們白勺犧牲令中華帝國海軍為之驕傲,贏得了全世界各國海軍航空兵的尊敬。
………【第711章 鋼鐵的碰撞】………
二戰後,德聯因為經濟困難在海軍、空軍以及天軍三個燒錢的兵種上完全不是中華帝國的對手。但在陸軍裝備上,德聯卻不落後於中華帝國,反而在裝備規模上遠遠的超過了中華帝國陸軍。
中德兩國在戰後的陸軍發展方向上正好相反。中華帝國陸軍繼續奉行jīng兵路線,帝國常備陸軍保持200萬左右,裝備極為jīng良。而整個華約集團則擁有陸軍930餘萬,裝備jīng良但比中華帝國陸軍略低一個檔次,成為牽制北約的主要力量。
換句話說,中華帝國陸軍擔心跟北約的軍事衝突中會遭到首輪猛烈攻擊,這點中華帝國陸軍吸取了二戰閃電戰的經驗教訓,中華帝國陸軍主力不在接近北約地區部署,而是向後縱深部署,避免遭到北約突然襲擊。而在前沿,都是其他華約**隊充當炮灰直接面對北約軍隊。
德聯則不同,其陸軍總兵力在戰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主要因為德聯戰後經濟困難,大批軍人解甲歸田根本 ” ” 無事可做,反而因為生活不能溫飽而成為社會上的惡勢力。德聯於是採取原蘇聯在一戰後的恢復兵團生產策略,將大部分軍隊一邊生產一邊執行戰備。
當中華帝國陸軍恢復和平戰備水平時,德聯軍隊總兵力卻增至630萬人,整個北約總兵力高達1380萬人。
如此龐大的軍隊,所需要的陸軍裝備也是驚人的。戰後初期北約各國擁有各種坦克戰車1。8萬輛。由於德聯在海軍、空軍和天軍裝備上難以在短時間內追趕中華帝國,因此希特勒便大力建設陸軍。力圖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強國。
而坦克作為陸軍的重要標誌,於是便成為德聯重點發展物件。
二戰期間。德軍的坦克吃盡了聯軍坦克的苦頭。除了技術落後於中華帝國之外,更多的卻是生產成本過高導致數量不足所致。蘇軍的坦克生產成本低。坦克群在後期對德軍的衝擊巨大。
戰後,德國陸軍吸取了教訓。隨。。 ””著原材料市場的放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