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古文解析: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解析(第2/4 頁)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是中醫學經典著作《靈樞》中的重要篇章,它探討了寒熱病的相關理論與治療方法。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哲理。將周易哲學與《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相結合,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在原文中提到:“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這裡描述了不同型別寒熱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三陽”可以被視為陽剛之氣的代表,而“太陰”則象徵著陰柔之性。在寒熱病的發生中,陰陽的失衡是關鍵因素。皮寒熱者,陽熱之氣過盛,導致毛髮焦、鼻槁臘等症狀,此時透過取三陽之絡來補手太陰,旨在調整陰陽的平衡,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肌寒熱者,同樣是陰陽失調的表現,透過取三陽之血並補足太陰,也是為了恢復陰陽的和諧。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對於骨寒熱病的描述,進一步強調了疾病對身體的影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周易哲學中,少陰代表著陰中之陰,是陰柔力量的極致體現。骨寒熱病中,汗注不休等症狀反映了陰氣的嚴重不足。取少陰於陰股之絡,是試圖從根源上補充陰氣,以緩解病情。而齒已槁則預示著病情的嚴重惡化,難以救治,這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深刻認識。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這裡講述了體惰病的症狀和治療部位。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看,“陽明”和“太陰”分別代表著陽與陰的相互作用。體惰病的發生與身體受傷、出血以及風寒侵襲等因素有關,這反映了外界因素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干擾。透過取小腹臍下三結交,尤其是關元穴,既是針對症狀的治療,也是在調整陰陽的關係,以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這段關於經脈的描述,為我們展示了人體經絡系統的重要性。
在周易哲學中,經絡系統可以被視為人體內部陰陽氣血執行的通道。人迎、扶突、天牖、天柱等穴位所代表的經脈,與周易中的八卦相應,體現了人體與宇宙之間的聯絡。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經脈中的氣血流動,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態。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這些症狀和治療方法進一步說明了經絡與疾病的關係。
陽迎頭痛等症狀反映了人體氣機的不暢,透過取相應的穴位,如人迎、扶突、天牖、天柱等,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從而緩解症狀。這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的理念是一致的。
“痓,脊強,反折,瘈瘲,癲疾,頭重,痛,目不明,取天柱。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對於痓、癲疾等疾病的描述,揭示了疾病的複雜性。
周易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往往是複雜多變的,疾病的發生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刺風府等治療方法,既是針對症狀的直接處理,也是在調整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在譯文方面,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所表達的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