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5 頁)
,故紙堆中的真言卻最終變為笑談。
“其中還有一樣事情值得關注。”鬱陽指著天目山的位置說,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接著又補充道,“這裡面說的浮玉山就是天目山,而苕水就是現今浙江的苕溪。這條苕溪,恰好就是良渚遺址上莫角山山前的那條苕溪。”
“看來良渚遺地與山海舊址必有一定的關聯,我們明天就去實地,仔細一探吧。”雲子諾覺得這次的良渚之行,應該會有所收穫。之前探尋山海之地入口的事情,一直停滯不前,說不定這次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
“1986年,考古隊對於反山的遺址進行了勘探。而到了1990年初的時候,老師們就對莫角山的遺址開始進行勘探了。”熊胤天與雲子諾、鬱陽站在莫角山的遺址上,對熊胤天兩人說到,“那時老師們還沒有想到莫角山的發現是如此的重要,直到隨著周邊的遺址逐步開發,才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史實。”
他攤了開地圖,在上面圈畫起來,“你們看,以莫角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去,將幾個遺址的座標之間進行比對,可以發現這些地方合成一個‘宮’字,而這裡就是中心點。”
熊胤天指了指莫角山的位置,“這後又在這裡發現了大型的祭祀臺,可以推測這裡就是當年的中心區域。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與烏龜山之間,發現了3萬平方的夯土建築基址。就柱坑的直徑推測,最高的木柱直徑可以達到60厘米。”
熊胤天隨即就指向遠方,手臂劃出一個大圈。
雲子諾與鬱陽隨著他所指的方向,向那個高土堆看過去,只見四周一片空曠,土地上長出了色澤有點枯黃的草,分不清是雜草還是別的什麼。
一眼望去,遠處是模糊不清的山脈,應該是天目山脈。風吹過帶起了土堆上的一些黃沙,吹在臉上有些不適感。
今天沒有什麼人來這片遺址,彷彿天地之中只有他們三個人。
腳下是一個泥土堆積起來的高臺。
就像推測的那樣,在這個腳下的方圓30多萬平方米之內,在6000多年前曾經是一片祭祀之地。
那裡是良渚部落的聖地,最神聖的禮儀中心。
而為了建築這樣的祭祀之地,外圍地基肯定耗費更甚,為避免洪水風沙的侵襲,也為了隔絕部落普通人與大巫之間的距離,所用的總土方量可能到達300完立方以上。
像這樣的工程要經年累月,無數工匠的心血才能建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力可行。
只怕耗盡了當時的勞動力,不但是為了僅僅建造一個祭祀之地這麼簡單,更有可能這背後藏著與修者有關的事情。
三人走著走著,來到一條溪河邊,河水向前流去,彷彿會一流到天際。而回頭望去,它發源的地方,隱約是在霧氣籠罩的遠方山脈。
熊胤天對著前方的河流介紹著,“這就是苕溪。東苕溪,發自於天目山,是浙地的主要水系的支脈的一部分。良渚的部族百年前就是一直居住在三面環山,一面向水的環境之中。”
作者有話要說:
☆、玉琮之秘(四)
在這個古時的良渚遺址,苕溪之邊,鬱陽與雲子諾感受著四周的靈氣波動,可其實這裡並沒有什麼大的起伏。千年的時光,山移水轉,隨著修真空間的變遷,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終究化作一杯黃土。徒留下一些石器、陶器與玉器任憑後人猜想。
兩人對視一眼後搖了搖頭,看來光憑感應是沒有什麼結果了。鬱陽又拿出那對玉琮,想看看會不會有什麼特殊的現象出現,畢竟這對玉琮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