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這些朝鮮士兵本來就討厭日本人平時的飛揚跋扈,既有大院君替他們撐腰,便開始衝擊日本大使館和閔王妃的家族場所,一時間局勢失控,這就是所謂的&ldo;壬午兵變&rdo;。
&ldo;壬午兵變&rdo;中,日本使館被毀,館員被殺,日本天皇得知後便派出兵艦和陸軍1000多人前去報復。清廷聽說日本人出兵朝鮮,也趕緊派兵前往朝鮮去控制局面,結果罪魁禍首大院君被清軍捉拿,後被送到天津軟禁了三年。朝鮮向日本賠罪並答應賠償日本撫恤費後,&ldo;壬午兵變&rdo;才告結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84年12月,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策動並幫助朝鮮親日勢力開化黨突然發動&ldo;甲申政變&rdo;,一夜間撲殺了多名守舊派大臣,併入宮脅迫國王下詔革新。事變發生後,朝鮮臣民懇求中國出兵平亂。於是,袁世凱率兵兩千,隨同朝鮮勤王兵攻入王宮解救了國王。日本公使竹添見勢不可為,趕緊自焚使館,連夜潛逃。結果這個短命的政變不到一週就宣告失敗。動亂中,開化黨人或被殺,或逃亡日本。
由於當時中國和日本都派了軍隊到朝鮮,雙方相持不下。對峙中,日本人看到清軍實力比較強大,且朝鮮國王已經被控制到了清軍手中,權衡再三後決定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1885年春,伊藤博文作為全權大使來到天津談判並簽訂了《天津條約》,日本取得了和中國同時向朝鮮派兵的權利。這個重大紕漏,為後來的中日戰爭埋下了禍根。
據說,李鴻章接待伊藤博文很是倨傲,伊藤博文後來屢屢提及受此屈辱,深以為恨。但誰又知道,十年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在《馬關條約》的談判中,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卻完全換了個位置,輪到李鴻章被日本人羞辱了。
新帝國摸了老帝國的屁股(3)
此後的幾年中,東亞地區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日本卻開始加速發展軍事力量,要和天朝爭奪東亞霸權。19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每年將本國百分之六十的財政收入用來發展海陸軍,連明治天皇也每年從宮廷經費中節省出30萬元,並要求文武百官拿出百分之十的薪金,用來購買海軍戰艦,一時間日本人被鼓譟得狼血沸騰,儼然成為一個極為兇悍危險的軍國主義國家。
反觀當時的清廷,雖然也搞了數十年的洋務運動,但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的覆沒,讓國人極為震驚。慈禧太后狠狠心,決定花血本來打造新的北洋艦隊。1888年北洋艦隊建成後,擁有了兩千噸位以上的戰艦7艘,特別是定遠和鎮遠兩艘海上巨無霸,威風赫赫,清廷也就暗自得意,以為北洋艦隊真是世界排名第八,後來就再沒有增添過任何艦隻,艦齡逐漸老化不說,後來連槍炮彈藥都不買了。反觀日益壯大的日本艦隊,差距每日俱增。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其關注點主要在西方列強,對近鄰日本往往視而不見。譬如魏源的《海國圖志》,開始兩版(50卷本和60卷本)均無日本的介紹,直到1852年的100卷本才增加了日本島國錄,但內容卻只是大部分抄錄徐繼畲《瀛環志略》裡錯誤頗多的描述。
黃遵憲
清廷大員中,李鴻章算是認識日本比較清醒的人了,1874年他在奏摺中提到:&ldo;該國(日本)近年改變舊制,藩民不服,訪聞初頗小哄,久亦相安。其變衣冠,易正朔,每為識者譏。然如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開煤鐵礦,自鑄洋錢,於國計民生不無利益。並派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接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rdo;
只可惜,老李還是低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對日本研究最為深入的要數首任駐日使團參贊黃遵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