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第2/5 頁)
勒也在拼命遊說日本配合自己作戰。
但這條路極為難走,遠的不說就說近的,為了奪取樺太島石油,兩國剛剛打了一場歷時數月的邊境戰爭,日本方面難以承受這種短期內的巨大傷亡。趁德國進攻蘇俄時機,好不容易借勢撿了一個便宜,以“盈利”的狀態結束了戰爭,此時根本不想與俄國再打,其中還有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國遠東兵力不減,始終不能達到日本方面期盼的“熟柿狀態”,現在進攻,取勝希望渺茫。
而且東條英機也在擔心“滿洲國”內的抗聯,當初與俄國人達成協議裡有這樣一條:如果日本保持與俄國的和平,則俄國將斷絕對抗聯的後勤支援。那麼反過來解釋也成,如果日本不對俄國保持和平,俄國將加大力度支援抗聯。
抗聯的戰鬥力很強!東條英機已經知道這點了,如果這些重新活躍的抵抗力量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那將是很難剿滅的。
作為日本新任當家人,東條英機當然不是“很傻很天真”。他知道維持戰爭需要什麼,那就是強大的經濟和雄厚的物質資源,可現在這兩條他一條都不佔。
當前日本面臨著兩大危機:財政危機與資源危機。
從財政危機方面看,日本自動九一八事變後;即推行大力擴充軍備的財政政策,從侵華戰爭爆後至1941年止,特別軍費用支達268億日元,其中大部分用於侵華戰事。
而為了籌措軍費,日本採取了增加稅收,濫公債及紙幣的作法,拼命加稅但所得遠不足以應付巨大的開支,又濫公債及紙幣,到1941年為373億日元,1938年,其貨幣流通量則由1936年的26億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億日元,結果導致物價上漲一倍以上,日本國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國家財政面臨崩潰。
而比財政危機更為可怕的是資源危機,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資源依賴於從國外進口,侵華戰爭爆前的日本(包括臺灣;朝鮮及偽滿)對外依賴度為:鐵礦石52。3%,鐵礬土1oo%,橡膠1oo%,石油8o%,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為一半及一半以上,日本擴充軍備,展重工業,雖然使軍事重工生產得到很大展,而資源進口也為之大增,僅石油進口一項,即從1931年的二百萬噸增長至1936年的近四百萬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大增。
雖然現在樺太島海區有了一個油田,但按生產規模來算,第一年只能生產一百萬噸,缺口達到第二年可以生產二百萬噸,但缺口仍然很大的缺口,況且即使開採出來,煉油能力也跟不上,海軍6軍用的高標號汽油和重油還是得搶一部分才夠用。
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減了民用物資進口之後,日本的進口為29。18億日元,出口為35。76億日元,但扣除對無法獲取黃金外匯的“日元圈(偽滿及侵華日軍佔領地區)”進出口,進口為22。35億日元,出口為18。29億日元。貿易逆差!
日本經濟力的不足,在1939…194o年度即開始表面化了,先出現的是糧食供應不足,由於戰爭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臺灣,朝鮮輸入大米由於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o年則為48萬噸,日本為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過1日元,中飯2。5日元,晚飯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oo萬石的缺口,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匯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進口了8oo萬石大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