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此後,同中國的一切外交檔案來往都馬上在議會公佈;議會不開會時就在報紙上發表,到一定時候又編成新的白皮書印發。這樣,尼赫魯就把行政當局處理印度對外關係的權力和責任實際上移交給立法機關,以此證明政府有義務充分信任議會。他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有意這樣做的,因為尼赫魯對邊界問題的方針要求把印度在同中國外交通訊中提出的論點加以宣揚。
[ 註:為什麼尼赫魯要公佈白皮書呢?瓦爾特&iddot;克羅克(walter
crocker)在他所寫的這位已故的總理的傳記中寫道,&ldo;白皮書必然會煽起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許會最後使他失去任何進行談判的餘地。由於感情用事嗎?由於他自己的民族主義情緒嗎?還是由於打算對中國施加壓力和制止印度國內對他的邊境政策的批評?也許他的動機是三者兼而有之,但是最重大的因素也許是由於……一九五九年在議會內部屢遭揭露以後,最安全的辦法是把有關情況和盤托出。&rdo;
]
但是這樣做也就把統治權力搞亂了套。正如李普曼(wlippann)所說的,&ldo;行政當局由於代表制議會和群眾輿論的壓力變得軟弱無力,時常陷於癱瘓的邊緣&rdo;。
李普曼接著說,這就會&ldo;迫使民主國家犯下災難性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錯誤&rdo;。但是把這個論斷應用到印度政府處理它同中國的爭端以前,必須牢記,尼赫魯及其顧問們早在他們還沒有受到重大的公眾壓力前就已制定了對撞的方針。再者,雖然尼赫魯在立法機構監督政策的問題上幾乎作了全面的退讓,但這種監督也只是起了推動他沿著他早已自行選定的方向繼續前進的作用。公眾和議會的壓力並沒有要他作任何他自己不願作的事,也沒有阻止他作任何他真正願作的事。到一九五九年底,印度政界輿論已很激昂,顯然任何同中國妥協的企圖都會被斥責為姑息,膽小,甚至更壞些。就這樣,好象是一部車子的操縱裝置都已按照尼赫魯所決定的方位定死了,而尼赫魯此後也一直沒有想改變這個既定的方位。
第一章 對撞的方針(7)
二、躲躲閃閃
一九五九年底,中國試圖把爭論的焦點,從歷史事實的爭辯轉移到討論解決爭端的辦法上,同時試圖消除邊境的危險局勢。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在空喀山口事件以後,周恩來再度致函尼赫魯,說這次事件是不幸的和意外的;並且說如果兩國政府不迅速想出解決辦法,這種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邊境衝突今後還有可能出現。他感到高興的是,尼赫魯接受了在達成解決以前現狀應予維持的原則(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他建議雙方的武裝部隊應從麥克馬洪線和西段的&ldo;雙方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二十公里&rdo;。他斷言中國&ldo;從來沒有使邊境形勢和兩國關係緊張化的意願&rdo;。接著,他建議和尼赫魯在最近期間舉行會談,
[
譯者註:周總理在一九五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六o年三月致尼赫魯信件中,一直提議中印兩國總理舉行&ldo;會談&rdo;或&ldo;會晤&rdo;,尼赫魯則一直玩弄字義,在&ldo;會晤&rdo;、&ldo;會談&rdo;及&ldo;談判&rdo;的概念上打轉轉,藉以拒絕同周總理會談,但最後還是被迫接受了&ldo;會談&rdo;。
] 討論邊界問題和中印關係中的其他問題。
建議舉行高階會談和採取非軍事化的臨時措施,看起來是同印度,特別是尼赫魯本人所主張的解決國際爭端的一貫主張並無二致。所以,印度以外的人士都認為印度會接受周恩來的建議;其實,甚至在中國方面的建議提出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