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1)咳嗽背後的秘密:從病因到病機,再到症狀傳遍(第2/2 頁)
絡、氣血的直接聯絡),也可能是間接的(如透過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而間接影響肺臟)。
接著我們來談談五臟與時令的對應關係。在中醫理論中,五臟與自然界中的五行、五時(春、夏、長夏、秋、冬)等有著密切的聯絡。每個臟腑都有其特定的主時,如春季主肝、夏季主心、長夏主脾、秋季主肺、冬季主腎。在這些時段內,相應的臟腑功能活動最為旺盛,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當人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氣溫驟降、寒風侵襲等,如果人體未能及時適應或調整,就可能導致寒邪入侵。寒邪作為一種具有寒涼、凝滯、收引特性的病邪,一旦侵入人體,就會首先影響到與之相對應的臟腑。例如,在秋季或冬季,當外界環境寒冷時,人體的肺臟就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從而引發咳嗽等肺系症狀。
如果寒邪是輕微的就會發生咳嗽,嚴重的寒氣侵入體內就會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這實際上是中醫對寒邪致病特點的一種概括。輕微的寒邪可能僅表現為咳嗽、流涕等表證症狀;而嚴重的寒邪則可能深入體內,影響脾胃等臟腑的功能,導致腹瀉、腹痛等裡症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具有凝滯、收引的特性,能夠影響氣血的執行和臟腑的功能活動,從而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
在中醫理論中,存在五臟與時令相對應,且易受外邪侵襲的觀點。這種對應關係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緊密相連,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
我們來看秋天與肺的關係。秋天,作為收穫的季節,也是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期。此時,氣候逐漸轉涼,空氣變得乾燥,而肺為嬌髒,喜潤惡燥,故而易受秋燥之邪的侵襲。因此,在秋天,人們往往容易出現咳嗽、咽乾、鼻燥等肺系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肺先受寒”,但這裡的“寒”更多地是指乾燥、寒涼之氣對肺的影響,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寒冷。
接著,我們來看春天與肝的關係。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是肝氣生髮的季節。然而,春季也是風邪易盛的時期,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易襲陽位。肝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若風邪侵襲,則易導致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眩暈、目赤等症狀。雖然這裡提到的是“肝先受寒”,但實際上是指風邪對肝的影響,而非直接受寒冷之氣侵襲。
再來看夏天與心的關係。夏天,陽氣最盛,氣候炎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較多。心主血脈,為陽中之陽髒,與夏氣相通應。在夏天,若人體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或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就可能導致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這裡所說的“心先受寒”,實際上是指高溫環境對心的潛在威脅,以及因失水過多而引發的心陰不足。
長夏時節,對應於中醫的五臟中的脾。長夏,即夏末秋初之際,此時氣候炎熱而潮溼,是溼氣最重的時期。脾主運化水溼,若溼氣過盛,則易困阻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在長夏時節,脾更容易受到溼邪的侵襲,而非直接受寒。
最後,冬天與腎的關係。冬天,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是腎氣封藏的季節。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納氣,與冬氣相通應。在冬天,若人體未能做好保暖工作,或素體陽虛,就可能導致寒邪直中腎經,出現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這裡所說的“腎先受寒”,是嚴格意義上的寒冷之氣對腎的直接影響。
所以,五臟與時令的對應關係以及易受外邪侵襲的特點,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根據季節變化及時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同時,在出現相關症狀時,也應及時就醫並遵循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進行治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