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3)骨痺是如何產生的?(第1/1 頁)
黃帝問有的人身體寒涼,即使用熱水溫熨或烤火,也無法感到熱,多穿衣服也不覺得溫暖,面對寒冷環境或體內產生寒冷感覺時,並未出現不由自主的顫抖或戰慄反應。這是什麼毛病呢?
岐伯說:人體是一個複雜的陰陽平衡系統,其中腎主水,藏精,為先天之本,而太陽則常被類比為人體的陽氣之源,尤其是與膀胱經(中醫稱為“太陽經”)緊密相關。“這種人平時就腎水氣盛”,可以理解為這類人體質上偏於陰盛陽虛,即腎中水液(包括津液、血液等)相對充盈,但陽氣可能不足以溫煦全身。
然而“經常接近水溼”則水溼之邪易傷陽氣,長期處於潮溼環境中,無疑會加重體內陰寒之氣,使得原本就偏弱的陽氣更加難以舒展。
“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水寒之氣指的是體內因水溼過重而形成的寒冷之氣,它壓制了原本應該溫煦全身的陽氣,尤其是太陽經所代表的陽氣。而太陽陽氣的偏衰,不僅會影響體表的溫暖,還可能深入臟腑,導致一系列虛寒症狀。
太陽陽氣與體表的溫煦、防禦等功能緊密相關,而腎則被視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同時也與骨髓的生長和充養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太陽陽氣偏衰”“腎脂就會不長,腎是水髒主生長骨髓,腎在主持水液代謝、促進生長發育(包括骨髓的充養)方面的重要作用。水寒之氣偏盛導致骨髓不能充滿和寒冷至骨的症狀產生。
岐伯說:“肝是一陽,心是二陽,腎是孤髒”肝屬木,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性升發,與陽氣的生髮、疏洩有關,故可視為“一陽”。心屬火,為陽中之陽,主血脈,藏神志,其陽熱之性最為顯著,故稱為“二陽”。而腎雖為水髒,但腎中藏有元陰元陽,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其陰陽屬性相對複雜,這裡稱其為“孤髒”。
一個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二陽之火”,如果腎中陰寒之氣過盛,而心肝之火又不足以與之抗衡,那麼理論上病人應該會出現畏寒戰慄的症狀。但在這裡,由於心肝之火相對旺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腎水的寒性,使得病人雖然感受到寒冷,但並不出現戰慄的反應。
至於“這種病叫做骨痺,病人必定會出現骨節拘攣的症狀”,這是中醫對特定病理變化的描述。骨痺,作為痺症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骨骼、關節的疼痛、僵硬、活動不利等症狀。在中醫理論中,痺症多因風寒溼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閉阻,氣血執行不暢所致。而腎主骨生髓,腎陽的溫煦作用對於骨骼的生長、發育和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因此,當腎陽不足,或腎中陰寒之氣過盛時,就可能導致骨骼、關節出現病變,表現為骨痺的症狀。
我們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體徵以及舌脈象等資訊進行綜合分析、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