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2/3 頁)
那年夏天,我們(陳望道、夏丐尊、葉聖陶、徐懋庸、金仲華、陳子展、樂嗣炳和我,一共八個人)提倡大眾語,一面反對汪懋祖的復興文言,也反對林語堂的語錄體,在《申報,自由談》〔那時巳由張梓生主編、《文學》和《社會日報》〈陳靈犀主編)各報刊上展開論戰。發動之初,我們討論了好幾回,提出了幾個要點,分別寫文章,引起普遍注意。他們要我徵求魯迅的意見,他就回我那封信。提出幾個具體主張:&ot;(一〉制定羅馬字拼音(趙元任的太繁,用不來的);(二)做更淺顯的白話文,採用較普通的方言,姑且算是向大眾語去的作品,至於思想,那不消說,該是進步的、(三)仍要支援歐化文法,當作一種後備。&ot;3這封信許多人稱引過,但大眾語運動的主要主張,還在其他各人的
文章中,魯迅也只是一種意見而巳(王士菁的《魯迅傳》和王瑤的《現代中國新文學史稿》,所記載的,與事實全不相合,我相信魯迅也並不要戴這樣一頂虛妄的紙糊帽子〉。
當時,魯迅應了我的請求,寫了一篇《門外文談》,那倒是大眾語運動中最有力量的文字,一面是嘗試他所說的&ot;做更淺顯的白話文&ot;,一面也對大眾語
作建設性的支援。他說:&ot;中國的言文,一向就並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難
123
《魯迅全集》第5卷,第171頁。
同上書,第173頁。
《魯迅全集》第6卷,第80頁。
寫,只好節省些。當時的口語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語的摘要,是後
人的古文。&ot;1&ot;文字在人民間萌芽,後來卻一定為特權者所收攬。據《易經》的作者所推測,上古結繩而治,,則連結繩就已是治人者的東西。待到落在
巫史的手裡的時候,更不必說了,他們都是酋長之下,萬民之上的人。社會改變下去,學習文字的人們的範圍也擴大起來,但大抵限於特權者。至於平民,
那是不識字的,並非缺少學費,只因為限於資格,他不配,而且連書籍也看不見。……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它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ot;2所以,魯迅是並不贊成停止大眾語階段,而主張普遍採用新文字的。
談大眾語運動的,都看重魯迅回復我那封信中的幾個具體的建議。我卻頗注意他開頭所說那幾句話:&ot;現在的有些文章,覺得不少是4高論,文章雖好,能說而不能行,一下子就消滅,而問題卻依然如故。&ot;3大眾語運動,結果只是紙面上熱鬧了一陣,沒有多大的成就。連那紙面上的熱鬧,也只支援了兩個多月,到了後來,還是吳稚暉的回信,投下了 一塊巨石似的,激起了一陣浪花,依舊如魯迅所說的&ot;問題卻依然如故&ot;。
魯迅自己,在這一方面,倒切實去推動了一下,那便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他認為,&ot;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方塊字存在的話,大眾語便無法產生。他說:&ot;文學的存在條件首先要會寫字,那麼,不識字的文盲群裡,當然不會有文學家的了,然而作家卻有的。我想,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到現在,到處還是民謠、山歌、漁歌等,這就是不識字的詩人的作品;也傳述著童話和故事,這就是不識字的小說家的作品;他們就都是不識字的作家。要這樣的作品為大家所共有,首先也就是要這作家能寫字,同時也還要讀者們能識字以至能寫字,一句話:將文字交給一切人。&ot;4他指出將文字交給大眾的事實,從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的勞乃宣、王照,都曾推行過他們的拼音簡字,吳稚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