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屍體剖檢概述(2)(第1/1 頁)
1.死後臌氣
這是由於胃腸內細菌繁殖,胃腸內容物腐敗發酵、產生大量氣體的結果。
這種現象在胃腸道表現明顯,尤其是反芻獸的前胃和單蹄獸的大腸表現更明顯。此時氣體可充滿整個胃腸道,使屍體的腹部膨脹,肛門突出且哆開,嚴重臌氣時可發生腹壁或橫隔破裂。
死後臌氣應與生前臌氣相區別,生前臌氣由於壓迫橫隔前伸造成胸內壓升高,使靜脈血回流障礙呈現淤血,尤其是頭、頸部,漿膜面還可見出血,而死後臌氣則無上述變化。
死後破裂口的邊緣沒有生前破裂口的出血性浸潤和腫脹。
在腸道破口處有少量腸內容物流出,卻沒有血凝塊和出血,只見破口處的組織撕裂。
2.肝、腎、脾等內臟器官的腐敗
肝臟的腐敗往往發生較早,變化也較明顯,此時肝臟體積增大,質度變軟,汙灰色,肝包膜下可見到小氣泡,切面呈海綿狀,從切面可擠出混有泡沫的血水,這種變化,稱為泡沫肝。
腎臟和脾臟發生腐敗時也可見到類似肝臟腐敗的變化。
3.屍綠
動物死後屍體變為綠色,稱為屍綠。
由於組織分解產生的硫化氫與紅細胞分解產生的血紅蛋白和鐵相結合,形成硫化血紅蛋白和硫化鐵,致使腐敗組織呈汙綠色,這種變化在腸道表現得最明顯。
臨床上見到動物的腹部出現綠色,尤其是禽類,常見到腹底部的面板為綠色。
4.屍臭
屍體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帶惡臭的氣體,如硫化氫、己硫醇、甲硫醇、氨等,致使腐敗的屍體具有特殊的惡臭氣味。
透過屍體的自溶和腐敗,可以使死亡的動物逐步分解、消失。
但屍體腐敗的快慢,受周圍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疾病性質的影響。
適當的溫度、溼度或死於敗血症和有大面積化膿性炎症的動物,屍體腐敗較快且明顯。
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下或死於非傳染性疾病的動物,屍體腐敗緩慢且微弱。
屍體腐敗可使生前的病理變化遭到破壞,這樣會給剖檢工作帶來困難,因此,病畜死後應儘早進行屍體剖檢,以免與生前的病變發生混淆。
(五)血液凝固
動物死後不久(8~10h)還會出現血液凝固,即心臟和大血管內的血液凝固成血凝塊。
在死後血液凝固較快時,血凝塊呈一致的暗紅色。
在血液凝固出現緩慢時,血凝塊分成明顯的兩層,上層為主要含血漿成分的淡黃色雞脂樣凝血塊,下層為主要含紅細胞的暗紅色血凝塊,這是由於血液凝固前紅細胞沉降所致。
血液凝塊表面光滑、溼潤,有光澤,質柔軟,富有彈性,並與血管內膜分離。
血凝塊與血栓不同,應注意區別。
動物生前如有血栓形成,血栓的表面粗糙,質脆而無彈性,並與血管壁有粘連,不易剝離,硬性剝離可損傷內膜。
在靜脈內的較大血栓,可同時見到黏著於血管壁上白色的頭部(白色血栓),紅白相間的體部(混合血栓)和全為紅色的遊離的尾部(紅色血栓即血凝塊)。
血液凝固的快慢,與死亡的原因有關。
由於敗血症、窒息及一氧化碳中毒等死亡的動物,往往血液凝固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