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第2/5 頁)
低溼草地、死水塘、水田、淤泥等呈中性和微鹼性有水的地方被帶菌的鼠類、家畜的尿汙染後成為危險的疫源地。本病主要透過面板、黏膜和經消化道食入而感染,也可透過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間透過吸血昆蟲等傳播。
本病發生於各種年齡的家畜,但以幼畜發病較多。本病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傳播,有明顯的流行季節,每年以7~10月為流行的高峰期,其他月份常僅為個別散發。
【致病機制】
鉤端螺旋體的感染是透過其表面被稱為黏附素的外膜蛋白與宿主細胞外膜基質(Ecm)的結合來啟動的。
鉤端螺旋體侵入動物機體後,經血流定位於腎小管。侵入機體12h後即可在肝臟發現大量菌體,在體溫升高以前,菌體主要積聚於肝臟,心肌和肺臟中很少見。
菌體侵入血液並進行增殖時,患病動物體溫升高,血糖含量降低,紅細胞大量崩解,血中血紅蛋白增多,引起溶血性黃疸。
在發熱期,肝和腎中菌體數量增加,使肝臟變性、壞死,由於肝組織受到破壞,膽紅素直接進入血液和組織內,引起實質性黃疸。
因此,本病引起的黃疸屬混合性黃疸。
隨著黃疸的出現,菌體逐漸自血液、肺、心、肝內消失,但在腎臟內的數量增加。
此時,體溫下降,腎臟發生變性、壞死和出血,同時隨尿不斷向外排細菌和血紅蛋白、出現血尿。在菌體毒素作用下,毛細血管(特別是面板和口腔黏膜)發生血栓和周圍細胞浸潤,血管狹窄,區域性組織營養障礙,形成壞死。
【臨床症狀】
潛伏期2~20d,一般為7~13d。
不同血清型的鉤端螺旋體對各種動物的致病性不同,動物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抵抗力也不同,因此不同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總的來說感染率高,發病率低,輕症較多,重症較少。
1.豬
急性、亞急性、慢性以及流產這幾種型別的臨床症狀可同時出現於一個豬場,但多數不同時存在。
急性型黃疸型多發生於大豬和中豬,呈散發性,偶見暴發。
病豬體溫升高,厭食,面板乾燥,有時見病豬用力在欄柵或牆壁上摩擦至出血,1~2d內全身面板和黏膜泛黃,尿濃茶樣或血尿。幾天或數小時內突然驚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亞急性和慢性型多發生於斷乳前後至30kg以下的小豬,呈地方流行性或暴發,常引起嚴重的損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眼結膜潮紅,有時有漿液性鼻液,食慾減退,精神不振。
幾天後,眼結膜有的潮紅水腫,有的泛黃,有的在上下頜、頭部、頸部甚至全身水腫,指壓凹陷,俗稱“大頭瘟”。
尿液變黃、茶尿、血紅蛋白尿甚至血尿,一進豬欄就聞到腥臭味。
有時糞乾硬,有時腹瀉,病豬逐漸消瘦,無力。病程由十幾天至1個多月。病死率50%~90%。恢復的豬往往生長遲緩,有的成為“僵豬”。
妊娠母豬感染鉤端螺旋體可能發生流產,流產率20%~70%,母豬在流產前後有時兼有其他臨床症狀,甚至流產後發生急性死亡。流產的胎兒有死胎、木乃伊胎,也有弱仔,常於產後不久死亡。
2.牛
急性型多見於犢牛,常表現為突然高熱,黏膜發黃,尿色很暗,有大量白蛋白、血紅蛋白和膽色素。面板乾裂、壞死和潰瘍。常於發病後3~7d內死亡,病死率甚高。
亞急性型常見於奶牛,體溫有不同程度升高,食慾減退,黏膜發生黃疸,產乳量顯著下降或停止。乳色變黃如初乳狀並常有血凝塊,病牛很少死亡。經兩個月後逐漸好轉,但往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