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melioidosis(第1/2 頁)
類鼻疽(melioidosis)是由類鼻疽伯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
臨床特徵是急性敗血症,面板、肺、肝、脾、淋巴結等處形成結節和膿腫,鼻腔和眼有分泌物。
馬患類鼻疽的臨床症狀與鼻疽相似。1912年在緬甸首次發現人的鼻疽樣疾病,稱為類鼻疽。
本病主要分佈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東南亞、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區域流行。我國於1975年首次在海南等地發現本病,目前疫源地主要分佈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區。
【病原】
類鼻疽伯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為革蘭陰性短桿菌,形態與鼻疽伯氏菌相似,所不同的是有鞭毛、能運動。
本菌抗原結構複雜,與鼻疽伯氏菌有共同抗原,各種血清學試驗均有交叉反應,我國研製的抗類鼻疽單克隆抗體能對這兩種菌做出區別。
根據不耐熱抗原的有無,可將本菌分為兩個血清型:1型具有耐熱和不耐熱抗原,主要存在於亞洲;2型只有耐熱抗原,主要存在於大洋洲和非洲。
類鼻疽伯氏菌是一種腐物寄生菌,在自然條件下抵抗力較強,能在土壤和水中存活1年以上,特別是在不流動的死水中,如池塘、稻田以及菜場中。
一些國家的水中此菌陽性率較土壤高,尤以稻田水的陽性率較高,可達14.6%~33.3%。土壤中以運動場的陽性率較高。但不耐高熱和低溫,常用消毒劑能將其殺滅。
【流行病學】
類鼻疽伯氏菌是熱帶地區土壤和水中的一種常在菌,本病的分佈與氣候和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動物和人多因接觸汙染的水或土壤,透過損傷的面板黏膜而感染,也可經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動物與人常呈隱性感染,病菌可長期存在體內,因此可隨動物和人的流動將病菌帶到新的地區。當動物或人受到某些誘因時,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多種哺乳動物和人都有易感性。家畜中以豬、羊較為易感,馬、牛的易感性較低。靈長類動物、犬、貓、兔、齧齒類及禽類也有感染的報道。
【臨床症狀】
類鼻疽伯氏菌對哺乳動物的感染譜較為廣泛,可在感染者體內潛伏多年後發病,但急性增重的危險性仍然存在。
1.豬
發病較多。病豬體溫升高,咳嗽,運動失調或跛行,四肢腫脹,公豬睪丸腫脹。仔豬病死率高。常呈地方流行性,偶爾暴發流行。
2.羊
體溫升高,厭食,呼吸困難,咳嗽,消瘦,有時跛行。若腰椎、薦椎有化膿性病理變化時,則後軀麻痺,發生化膿性腦膜腦炎時,則出現神經症狀。山羊常取慢性經過,在鼻黏膜上發生結節,流黏液膿性鼻液。此外,公山羊的睪丸,母山羊的乳房也常出現頑固性結節。
3.馬和騾
缺乏明顯的臨床症狀。急性病例則表現體溫升高,食慾廢絕,呼吸困難。有的有急性肺炎症狀,有的呈現腹瀉及腹痛症狀。慢性病例,除上述一般臨床症狀外,有的在鼻黏膜上出現結節,流黏液膿性鼻液。
4.牛
多取隱性經過,血清陽性率較高。當脊髓形成化膿灶和壞死灶時,可出現偏癱或截癱等症狀。
【病理變化】
各種動物的剖檢病理變化相似,受侵害臟器主要表現化膿性炎症。急性感染時,可在體內各部位發現小膿腫和壞死灶;亞急性和慢性感染病理變化常侷限於某些器官,最常見的受侵害器官是肺臟,其次是肝、脾、淋巴結、腎和面板。其他組織器官有時也可見到病理變化。
1. 綿羊
常見關節損傷,臟器、淋巴結的膿腫或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