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蹉跎歲月(二)(第2/2 頁)
。
加林在閱讀文章時,一遇到生字,就查字典,一本七二年買的《新華字典》,談不上韋編三絕,但卻被翻得面目全非,每頁的字裡行間都留有他用鉛筆,油筆或鋼筆劃得長短不一的道道槓槓。凡是《新華字典》裡找不到的字,他就去問語文老師,他是絕對不會放過一個生字的。初二時的語文教師李志賢曾經告訴加林說復旦大學的文科在全國乃是數一數二的。從那時起,他就對復旦大學就非常的敬慕,尤其是對工農兵學員這五個字情有獨鍾,他做夢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每當看到大批判文章署名七二級七三級工農兵學員時,他就熱血沸騰,因而那時在學校組織的開門辦學中,他都非常積極,處處給同學起表率作用,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工學農學軍,力爭將來當一名工農兵大學生。在學農勞動中他不惜舍力,多少汗水撒在了金色的黃土地上。縣辦社辦企業的廠房車間到處留下了他的身影。客觀原因及主觀努力的不夠使得高加林的中學生涯,真正學到的實用知識很少很少,這才使得在粉碎四人幫以後,鄧副主席重新上臺在全國恢復高考,他的學識沒有使他跳過龍門,在萬馬衝刺的獨木橋上敗下陣來。他怎能和老三屆那些接受過正規教育,實踐知識豐富,志在必得的學子競爭呢?高考的擦肩而過,這也就造成了他的終生遺憾,他也常常反省過自己的高考,語文考題古文《學記》中的文章都看不懂;數學中的證明題連半圓上的圓周角是直角都不會運用;歷史科目第二大題,官渡之戰和孟良崮戰役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理科目,連個朝鮮地圖都不會正確運用,真是太遺憾了。
翻著眼前的講義,高加林浮想聯翩,要是高考那時將這些細節都注意了做好了,七八年考上了復旦大學新聞系,系統地學習新聞學方面的知識,畢業後,到新華社當個記者,跑遍祖國大地,在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將愛國之情凝注筆端,說不定還能出國,圓了他的聯合國夢,那將是怎樣的情形呢?這些美好的願望,都隨著高考的失利而永遠地畫上了休止符。但這種嚮往象牙塔的慾念並沒有因此而了斷,卻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來愈強烈,然而不管怎麼說他還是確信這樣一個信條:知識改變命運!平時的知識積累沒想到在這次縣上招收鄉鎮合同制幹部倒派上了用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