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第1/2 頁)
他對宦官的基本策略是:對重要人物委以虛恩,對位輕之輩則嚴施約束;大的方面裝糊塗,小的事情上絕不留情。
看起來似乎是本末倒置,其實這叫做敲山震虎,在目前這種不可能大動干戈的情形下,還真是上上之策。
大中期間主要的宦官先後有馬元贄、王公長、馬公儒、王忠實、王茂玄幾位。特別是左軍中尉馬元贄,為宣宗即位立下大功,在宣宗初期可是炙手可熱的人物。皇上對他的安撫做得很好,元贄表面上榮耀無比,但除了手中的禁軍之外,卻沒能形成什麼實際力量。
皇上表面上裝著毫無疑心,其實暗地裡對他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想法解決。宣宗有一點很明確,絕對不容許宦官交結朝臣,這是有前事可鑑的,當年的王守澄就是最好的範例。在這種事上,皇上肚子裡很有一本帳,他也知道該怎樣對付。
馬植入相後,有點想交結馬元贄,竟跑去和元贄敘同宗之誼。元贄恩冠諸宦,有些大大咧咧,一高興,便把皇上賞賜的一條金寶帶轉手送給了馬植。天子賜物,這是莫大的優渥,即使做不到壓之箱底、世代傳家,起碼也不能送人。元贄此舉做得是有點過分。
皇上還就發現了元贄身上的御賜之物不見了,怪而問之。元贄自覺理虧,不敢隱瞞,便道出實情。宣宗當時忍而未發,他曉得,對神策中尉之流的宦官是千萬不能草率處理的。
但是皇上可以殺雞儆猴。他沒有動馬元贄一絲一毫,卻轉而立即罷免了馬植的宰相,又下令嚴查此事。最後馬植的從官交待了馬植與元贄來往的事,皇上這才發現宰相當中竟真得存在交通宦官的情況,龍顏大怒,又再貶馬植為常州刺史,並公開宣佈:他的罪名就是與宦官有所來往。天子的這一招把馬元贄一下子就震住了,心生恐懼,便再也不敢有越軌之舉。
對那些小人物就不用說了,皇上在內宮中設有專門的棍杖,有時就在延英殿,當著宰相的麵杖罰他們。宰相們倒覺得天子未免有失儒雅,還常常勸解。可皇上說得理直氣壯:
&ldo;此輩是朕之家奴,杖之何妨!如卿等奴僕有過,亦不可不罰。&rdo;
此舉一半是向朝官顯示自己的不私近臣,一半也是做給其他的大宦官們看的。皇上的其他舉動,亦往往如是,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無不含有深意。
前幾代天子為了防止左右神策軍橫生事端,定下了這麼個規矩:凡是左中尉卸職,須由右軍而出;右中尉卸職,則務須從左軍出宮。宣宗心想:這真是笨得可以了!若是中尉心生不軌有意作亂,這種小聰明又如何能阻止他們?於是下令改革,命中尉離任,皆從本軍徑直出營。
這下,朝廷及宮中宦官有時都不知道中尉已經易人,即使卸職中尉本人,也不清楚對方情況。兩軍既莫知情由,又如何敢輕舉妄動!皇上的謀略,真不知要高於那些自以為得計的先代天子多少。
不過,宣宗還是沒來得及消除掉這個禍患。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為此皇上曾反反覆覆地找翰林學士們商量對策。他是有心要花大力氣改變現狀的,只是因為文宗時期因輕躁而釀致慘敗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皇上心存顧慮,才一直沒有動手。
韋澳認為有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絕不能再用外間朝士,不如就在宮中選擇忠直有識的宦官,以子之矛,攻其之盾。
&ldo;這是最下之策!&rdo;宣宗對宦官太瞭解了,&ldo;那些人若是身處下位,尚都能感恩戴德;一旦成為三品的禁軍將軍,就變得沆瀣一氣。&rdo;皇上沒有充分的把握,不做冒險之事。為保證一擊成功,他寧願慢慢來。
是令狐綯的懦弱斷送了皇上的大計,他自己沒有勇氣挺身而出,反而以種種藉口打消皇上的這個念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