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2/3 頁)
之戰前減少了150%以上。第二,進口商品的價格在中國市場急劇下降,而且,其下降的幅度遠超過上述比率數。這是因為,以英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段時間裡,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其中尤以棉紡織品的生產率提高更快:如以1829‐1831年平均為100,1844‐1846年為323,1859‐1861年為615,短短20年間增長3‐6倍。勞動生產率提高如此之多和快,就意味商品值的下降,因而附加的所謂75%的絕對值也大幅度減少了。這也就決定產品價格下降更多。第三,資產階級的傾銷政策,也是價格下降的重要原因。資本家為了開啟和佔領市場,往往用暫時虧本銷售產品的辦法吸引顧客。據1852年米琪爾致港督文翰的報告:英國&ldo;曾以低於成本20%‐30%的價格,把布匹強銷於中國&rdo;,有的甚至&ldo;虧本35‐40%&rdo;。以上三個因素,規定了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大大加強了。
不僅如此,以英國為主的外商們,接受戰前的經驗教訓,認識到,要牢固地佔領中國市場,必須製作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進行推銷,才能在中國社會生根。於是,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進口的商品,&ldo;大半皆呢羽棉布等物&rdo;。外國商品開始較廣泛地同人民生活直接接觸;同封建自然經濟基礎的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小商品生產者相較量。沿海地區土製紡織品在冷不及防的情況下,遇到價格低廉商品競爭的突然襲擊,很快地衰萎了。向來靠江浙棉布供應的福州、廈門地區的市場,也被&ldo;其質既美,其價復廉&rdo;的洋布洋棉所佔領,造成&ldo;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丸&rdo;的局面。江浙既少掉一個福建市場,而上海又是開埠最早洋貨直接銷售的地區,這個地區的洋布價格,在40年代中期,如經濟學家包世臣所記載的&ldo;價才當梭布三之一&rdo;。本來買土布者多改買洋布了。儘管在1847年後,由於中國人民的抵制和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頑強性,商品輸入暫時有所減少,但總的趨勢是廉價商品輸入日益增多。這些廉價商品、特別是廉價的棉紡織品增多,摧殘著中國的手工業。在19世紀40‐50年代,正如馬克思所說:&ldo;中國紡織匠因外國的這種競爭而大受其苦,這一點就在全國引起了相當的震動。&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