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2/3 頁)
do;他突然愣住了。
崔淼看裴玄靜,裴玄靜也在看他。兩人的臉上都露出微妙而凝重的表情。還是崔淼先問道:&ldo;靜娘,你還記不記得賈昌老丈死時,他的牆上……&rdo;
&ldo;他的牆上有字。&rdo;裴玄靜乾脆利落地說,&ldo;但我當時已經神志不清,所以記不得內容。&rdo;
&ldo;我記得!&rdo;崔淼鄭重地提起筆來,&ldo;那時只是覺得奇怪,賈昌怎麼會寫那樣一段奇怪的文字在牆上。真沒想到,原來一切需待今日……&rdo;
他寫完了。兩人都沉默地看著這段文字:秦望山上,洗硯一池水墨;會稽湖中,乘興幾度往來。居足以品參悟之樂,遊足以極視聽之娛。及弟欣先去,向之居遊動靜,於今水枯煙飛。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先祖子猷公,先叔祖子敬公,世稱琳琅。共評《高士》,齊詣謝公。子敬贊子猷量可以自矜,子猷彈子敬琴哀其先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許久,崔淼才說:&ldo;秦望山、洗硯池、會稽湖……原來是指這些。&rdo;又問,&ldo;乘興幾度往來,是不是也有個典故?&rdo;
&ldo;有。據說王徽之在某個大雪之夜駕著一葉扁舟,前往陰山拜訪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返回。人問何故,徽之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又有何妨?&rdo;
崔淼搖頭嘆道:&ldo;果然真性情。只是……賈昌在牆上寫這段話幹嗎?&rdo;
&ldo;崔郎還沒看出來嗎?&rdo;裴玄靜說,&ldo;這段文字當出自智永和尚。&rdo;
&ldo;何以見得?&rdo;
&ldo;你看這句‐‐&l;先祖子猷公,先叔祖子敬公,世稱琳琅。&r;子猷是王徽之的字,子敬是王獻之的字,這不已經寫得明明白白了嗎?再加上秦望山、洗硯池、會稽湖這些永欣寺周圍的景物,若非智永,又會是誰呢?&rdo;
崔淼狡黠地笑道:&ldo;也可能是智欣和尚啊?&rdo;
&ldo;崔郎考我呢。&rdo;裴玄靜溫柔地回答,&ldo;再請看這句‐‐&l;及弟欣先去,向之居遊動靜,於今水枯煙飛。&r;說明此文恰恰是智永和尚為了追念其弟智欣所作的。再有&l;子敬贊子猷量可以自矜,子猷彈子敬琴哀其先亡。&r;以先祖徽之和獻之的兄弟情深,來比喻自己和智欣的手足之愛,難道還有疑問嗎?&rdo;
崔淼向裴玄靜一拱手:&ldo;在下佩服得五體投地!&rdo;
裴玄靜不理他,繼續道:&ldo;但是,智永的文中怎麼會出現《蘭亭序》裡的句子呢?&rdo;
&ldo;就是這句&l;俯仰之間&r;嗎?不奇怪啊。智永在追悼兄弟的文章中引用其先祖的名篇名句,不是很自然的事嗎?&rdo;
&ldo;是很自然,也很貼切。但是,這樣一篇文字竟然出現在賈昌的屋子裡,可就令人困惑了。賈昌老丈是位有德行的好人,但是他與王羲之、智永兄弟沒有絲毫關係啊。&rdo;
崔淼思忖著說:&ldo;賈昌不是好佛嗎?會不會視智永為大德高僧,所以抄一篇智永的文字在牆上膜拜?&rdo;說到這裡他自己也覺得有些荒誕不經,便住了口,只呆呆地看著裴玄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