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帝國的中心連同羅馬廣場承擔的許多功能,後來被轉移到了皇帝們新建的大型廣場上。圖拉真廣場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那裡有一座神廟,一座司法部門的長方形大堂,還有圖拉真圓柱和壯觀的半圓形市場。l6世紀初,在競技場附近的奧皮亞山崗上做工的工人,深入到一些地洞中。地洞的穹頂裝飾著壁畫和灰泥浮雕。這些地洞就是號稱&ldo;金屋&rdo;的畫廊,&ldo;金屋&rdo;是尼祿皇帝於公元64年的火災後,在廢墟上建造的巨大宮殿。尼祿死後不久,這座宮殿就被圖拉真廣場覆蓋了。
圖拉真皇帝在公元前113年,為紀念戰勝達西亞人而建造了一根巨大的圓柱。雖歷經滄桑,但圖拉真圓柱既沒有改變名字,也沒有遭到重大的損壞,只是原本聳立柱上的皇帝塑像在16世紀末變成了聖彼得的樣子。古羅馬的石頭建築和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在這座廣場上比鄰而立,很難說出誰是這裡的統治者。數百年來,作為羅德騎士團領地的託雷&iddot;德拉&iddot;米利奇堡以及兩座對稱的教堂,始終是羅馬城最有創造性、最吸引人的景觀。
半圓形的圖拉真市場是帝國時期羅馬的商業中心,同時也用它來加固基裡納爾山,這是因為建造奧古斯都廣場而進行的挖掘工程,使基裡納爾山有塌方的危險。現在兩座廣場由一道始於蘇布拉區的長牆分隔,那裡是古羅馬的工匠聚居區,曾經是無數雕塑誕生和毀滅的地方,據說仍可找到用於取得石灰的焚化爐。
第三節:浮生百世
市政設施和宗教廟堂的建設擴大了寓所和娛樂的地方,面向公眾開放的浴池成為羅馬人發揮享樂主義的最佳場所。1000多年後,卡羅卡拉溫泉療養中心的巨型大廳在殘垣斷壁間仍然清晰可辨,凌亂的殘破高牆在拱門間參差的投影給人們帶來對一個繁華時代的無盡遐想。當年,這裡有游泳池、體操館和閱覽室。據統計,卡羅卡拉中心能同時容納1600人洗浴,即使在今天這仍是一個頗為可觀的數字。
浴池使用的水和城市的飲用水,都是從附近的山上透過建在拱門上的高架橋運來的。這些巨大的引水設施持續工作了近千年,至今高架水橋的遺蹟在羅馬鄉間甚至市中心仍隨處可見。與那些耗費巨大的空中水路不同,古羅馬城透過奧斯塔港擁有了便利而經濟的水上交通線。臺伯河從北向西南將羅馬城一分為二,河的西側是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梵蒂岡,東側就是傳說中羅馬城市國家建立的發源地,即以帕拉蒂諾山為首的七座山丘。最近,臺伯河上的古羅馬碼頭和庫房被人們挖掘了出來,大量歷史遺蹟堆積在附近的臺斯塔西奧山,向人們展示古代港口的平凡生活,其中主要是裝運食物的雙耳細頸橢圓土罐‐‐古羅馬曾使用這些容器達數百年之久。
奧古斯都大帝陵墓的遺蹟是一座宏偉的圓形建築,它在臺伯河邊清晰可見,並且和拱衛阿若&iddot;帕西斯&iddot;奧古斯都的平行六面體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臺伯河邊另一座壯觀的陵墓是哈德良陵,它由皇帝親自設計並指揮建造,作為皇帝本人及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公元3世紀時改建成堡壘,併入奧裡略大城牆之內,作為阻止西哥德人和東哥德人入侵的要塞。公元590年,羅馬發生瘟疫,據說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看到預示著瘟疫行將結束的神奇景象:大天使米伽勒展翅飛臨皇陵頂部,並且正在插劍入鞘。於是皇陵頂上哈德良皇帝的塑像被聖潔的天使取而代之。從此教皇把它變成城堡,後來又改成華麗的宮殿,&ldo;聖天使堡&rdo;是它的新名字。橫跨在臺伯河上的石橋與紅磚砌成的&ldo;聖天使堡&rdo;相連,橋上遍佈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雕像。
在中世紀,每當羅馬受到外敵入侵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