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第十八王朝成為神廟建造的鼎盛期,法老們向阿蒙神廟奉獻豐厚的貢品,神廟成了&ldo;國家財富的儲藏庫&rdo;。他們還在神廟等大型紀念物上記載戰功,戲劇化地誇大個人才能和業績,這種模式甚至成為一種時尚。法老們的這種彼此競爭讓卡納克神廟群變得更加雄偉壯觀,建築物的高度不斷增加,競賽的原因則源於法老們的宗教信仰:在有生之年建設得越多,死後得到的就越多。
距離卡納克神廟不遠的盧克索阿蒙神廟(xor aon teple}是卡納克神廟的延續,長達260米,建築風格相對柔和細緻。它是第十八王朝法老阿門諾菲斯三世(anophis iii)為祭奉阿蒙神而修建的,後經多次改建,於聲名顯赫的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完成。兩座神廟由3公里長的斯芬克斯神道相連,巍峨高聳的方尖碑佇立在神廟前,神道的結尾則十分自然地形成了入口。古代的人們在尼羅河洪水消退7周後,總要抬著阿蒙神的塑像經過這條由365個斯芬克斯&ldo;守衛&rdo;的大道,最後放置在石碑底座旁。據說這樣可以使阿蒙神與其配偶&ldo;默特&rdo;‐‐大地之神團聚,土地就能重新肥沃起來。
高大的神廟塔門上刻有反映拉美西斯二世出征場面的浮雕,歷史久遠的彩繪圖畫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讚美詩已經斑駁不清。對於這位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來說,那場著名的卡迭什戰役是他無數輝煌戰果中最閃亮的部分‐‐即使真實的情況有待商榷。拉美西斯二世把大量的土地和奴隸賞賜給神廟,不斷進行擴建和裝飾,並將自己的名字和雕像刻立於神廟之中,向最高神獻上祭禮的同時也讓後世的人們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
紙莎草綑紮形狀的高聳石柱靜靜地立在神廟的庭院中,呈傘形花序狀的柱頂為肅穆的氣氛增添了幾許優雅。這裡的數百座雕像和石柱,還有一個聖湖,都在向拉美西斯二世的祖先、眾神之主的太陽神頂禮膜拜。而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就矗立在神廟的大門外,神化的容貌和神態是他留給世人的一貫形象。屬於偉大法老的一對方尖碑如今也分隔兩地,只留下一座陪伴歷盡滄桑的雄偉神廟,堅守著幾千年來不變的神聖使命。
第四節:王陵之谷
尼羅河水穿城而過,將記憶中的輝煌城市一分為二。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於是在河西岸底比斯山麓的峭壁下,與卡納克隔河相望的地方,一座神秘的死亡之城悄然出現‐‐這就是古代底比斯城外雄偉的帝王墓葬群。
新王國時期,建築師們在峭壁上開鑿坡度很陡的隧道作為墓室,用來安放法老、王后和貴族們的遺體。這種迥異於以往的殯葬方式開始於第十八王朝法老托特米斯一世(thots i),為了保護遺體免受盜墓者騷擾,他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和祭祀神廟分開‐‐這在現代人聽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做這樣的決定,實際上是同延續了1700年的傳統宣告決裂。
此後的數個王朝,統治者和貴族們紛紛將陵墓建在這裡,彼此距離很近,而且愈發隱蔽,遍佈於附近的醒目建築則是祭祀靈魂的供養之所。
在帝王谷不遠處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hat射psut)的寺廟,它的主人是古埃及歷史記載的第一位登上權力最高峰的女性。寺廟背靠著巨大的半環形崖壁底部,面對尼羅河谷地。整個建築分三層,最高一層大廳的立柱完全是在山壁間鑿出,每一層之間都有寬闊的坡道連線,既乾淨利落又氣勢恢弘,是女性優雅和至高權力的象徵。
哈特謝普蘇特是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二世的妻子,這位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似乎並不希望以女性的形象記錄在歷史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