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2/3 頁)
邏輯學的一個核心範疇,墨子的邏輯學是以它為核心展開的。類範疇為概念的確立,定義的劃分及其相互聯絡提供了一個框架,如墨子所說的&ldo;命之馬,類。&rdo; &ldo;有以同,類同也。&rdo; 人們只有運用類範疇,才能具體地反映,區分,認識事物同和異的本質。墨子說:&ldo;狂舉不可以知異,說在有不可。&rdo; &ldo;狂。牛與馬雖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馬,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rdo;牛與馬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l;若舉牛有角,馬無角,以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猶牛有齒,馬有尾。&ldo; 類為判斷的形式及不同判斷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提供了一個判別基礎,人們只有根據這類事物和他類事物之間的同和異,才能作出明確的判斷。如墨子所說的,&rdo;白馬,馬也。&ldo; &rdo;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若左自出,右自人。&ldo; 白馬是一個類名,馬也是一個類名,它們都反映了白馬或馬這樣一類的事實,並且白馬與馬之間又存在類的隸屬關係,&rdo;白馬,馬也。&ldo;這一正確判斷正是在辭以類行的原則下形成的。愛利是一種主觀的想法,所愛之利是客觀的事物,兩者不屬於同類。愛利和所愛之利兩者又沒有類的隸屬關係。&rdo;愛利,所愛之利&ldo;就是一種有邏輯錯誤的判斷,就是墨子所說的狂舉。
類為推理能得以合於邏輯地進行提供了基本前提。如墨子所說的:&ldo;推類之難,說在類之大小。&rdo; &ldo;異類不仳,說在量。&rdo; 前提和結論之間既沒有同類關係,又沒有類的隸屬關係,就不能進行具體的推理。如墨子所說:&ldo;推。謂四足獸,牛與、馬與,物不盡與,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則誤。&rdo;&ldo;異。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爵、親、行、賈,四者孰貴?麋與鶴孰高?虭與瑟孰悲?&rdo; 四足動物和四足獸是兩個類名,它們之間不存在完全的隸屬關係。四足動物有部分是屬於四足獸,如牛、馬;四足動物有部分不屬於四足獸,如蜥蠍。因此,不能從牛馬四足是獸,推出其他動物四足也是獸的結論。同樣,也不能從長度來推理木與夜之間關係,從多少來推理智慧和谷粟之間的關係,等等。人們只有根據類與類之間在內涵和外延上的關係,才能進行邏輯推理。墨子說:&ldo;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rdo; &ldo;以類行&rdo;是墨子認識論的準則,也是墨子邏輯學構架的基礎。
墨子提出的類範疇既反映了客觀事物實際存在的各種形式的類屬關係,如&ldo;方盡類。……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盡類。&rdo; 木是類,石也是類。這是按照事物的質地分類。如果按照事物的形狀分,只要事物的形狀符合方體(包括正方體、長方體),不管它們是木製,還是石制,它們都歸屬於方類。如果一事物不符合某種分類標準,那未該事物就不屬此類,就是&ldo;不有同,不類也&rdo;。墨子類範疇也規範了論辯方法的基本原則。它要求論證必須從事物的類屬及類的隸屬關係為出發點或依據,&ldo;察類&rdo;以&ldo;明故&rdo;。
墨子&ldo;察類明故&rdo;的思想表明墨子認識到事物表象的相同只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聯絡,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從本質上真正地認識事物。
巫馬子謂子墨子日:&ldo;子兼愛天下,未雲利也;我不愛天下,未雲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ldo;子墨子日:&rdo;今有燎者於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於二人?&ldo;巫馬子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