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7(第2/2 頁)
。到了宋朝,才真正意義上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寫出這兩句的汪洙也正是宋朝人。
宋太宗趙光義點頭,所以他廢除了舉薦制,推廣了武則天的糊名法,不至於讓朝廷因為官員的私心,從而錯失了人才。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山河破碎。
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朔方登基。李隆基在蜀中莫名成了太上皇,不顧勸阻開始分封諸子為節度使。
這裡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種是不滿太子登基,存了鼓動其他兒子造反的意思;一種是想給諸子兵權,幫助皇帝平叛,期望早日收復國都。
李隆基怎麼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兒孫怎麼想。
唐肅宗李亨認為永王也就是他的異母弟分到了江南這塊肥美之地,經不住誘惑,起了反心,還拉李白入夥,於是在永王擅自出兵時進行血腥鎮壓。
李亨的兒子唐代宗剛即位,就給永王平反昭雪,認為永王起兵是為了平叛,為了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失地,連帶死訊還沒有傳到長安的李白也洗白白,只可惜任用李白為官的詔書晚了一步,已經嚥氣的李白看不到了。】
【李白的風評因為捲入了永王的事情,急轉直下。
唐代宗給永王平反,平了個寂寞。後世依然堅定地認為永王有謀反之心,連帶著評價李白也是識人不明,稀裡糊塗地跟著永王造反。
蘇軾評價李白:“啊,我可憐的李白,好端端的在江陵避難,被永王脅迫上了賊船,真是無妄之災。”
蘇轍評價李白:“李白的眼神有問題,居然看不出永王想造反,跑去依附,最後落得個流放至死的結局。”
這兄弟兩的言論都是建立在永王造反的前提下的,各有各的依據。】
蘇軾:“話中的意思是他所想,可天幕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他有種想吐的感覺……”
蘇轍:“……他可沒說這樣的粗鄙之語。”
【李白成為永王的入幕之賓時,作《永王東巡歌》,抒發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宏偉目標。
然而永王起兵短短三個月就兵敗,李白想得到唐肅宗任用,作《為宋中丞自薦表》,表明自己是被脅迫的。】
天幕下的眾人各有各的見解。
一部分人認為:李白作《永王東巡歌》時已然在永王帳下,這首詩肯定也是被脅迫下寫的。在永王伏誅後,李白終於有了澄清的機會,作《為宋中丞自薦表》為自己辯白。
另一部分人認為:李白沒有察覺到永王的野心,稀裡糊塗地跟著永王造反了。
少部分人認為:永王是冤枉的,擅自出兵只是因為報國心切,想要收復失地。李白意氣風發想要跟著永王大幹一場,沒想到永王被冤殺,自己也入獄。
【真相如何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我們只能從李白的詩詞中猜測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岑夫子、丹丘生、汪倫等人沒有詩文存世,卻也在教科書上有姓名,概因李白入選課本的詩中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