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江鴻飛的應對(第1/4 頁)
第257章 江鴻飛的應對
…
趙宋朝廷這麼大的動作,江鴻飛怎麼可能不知道?
要知道,江鴻飛的頭號密探樂和,可還一直在趙佶的第一寵臣蔡攸的身邊。
毫不誇張地說,趙佶讓高俅來剿水泊梁山的第一時間,江鴻飛就已經知道了這個訊息。
不。
應該說,動手攻取山東、河北二地之前,江鴻飛就已經算到了,趙宋朝廷不可能坐視自己輕易奪取這兩個重要的地區。
沒辦法,誰讓山東也好,河北也罷,都離東京汴梁城太近了。
如果江鴻飛順利奪取了山東和河北,那麼下一步,肯定會攻打東京汴梁城,甚至是派大軍滅掉趙宋王朝。
這是趙佶君臣所不能接受的,甚至是趙佶君臣最畏懼的。
這種情況下,趙佶君臣勢必要剿滅江鴻飛這個巨大的威脅。
面對這種必然會發生的事,江鴻飛做得是兩手準備:
故大名府一直被稱為:河朔之重鎮,北門之鎖鑰。
大名府,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境內有漳河、衛河、馬頰河三條河流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為衛東、衛西、漳北三個大塊。
佔據此橋以及黎陽津(浚州黃河渡口),一來可以有效地防止宋軍北上,二來可以藉助此橋快速地去攻打京畿地區。
京畿地區,曾分置四輔,北以澶州(開德府)建為北輔,所以開德府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得到它,就相當於梁山軍將一把利劍吊在趙佶君臣的頭頂上。
後來,女真騎兵晝夜兼程,風馳電掣般越過浚州邊界直抵黃河。梁方平率兵駐守在黃河北岸,見金兵至,倉促奔竄。金軍一路向南衝殺,宋軍不復成伍。駐守黃河南岸的何灌情急之下火燒浮橋,想借天險阻擋金兵。當時,浮橋上正擁擠著尚未渡河的宋朝潰軍,火光中千餘名士兵瞬間葬身滾滾黃河。梁方平不戰而逃。何灌見勢不妙,亦潰退黎陽津。黃河南岸守橋官兵逃遁一空。
只要這幾個重鎮在梁山軍的控制下,宋軍就算過了黃河,也將沒有任何補給,還容易被佔據著這幾個軍事重鎮的梁山軍襲擊和騷擾。
——此橋分為兩段,趙佶曾下詔賜名,大伾山至鳳凰山段的浮橋曰天成橋,屬浚州;鳳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橋曰榮光橋(後改為聖功橋),屬滑州。
浚州黃河大橋,為黃河上的要衝,更是北方之門戶,戰略意義極為重要。
那就是,梁山軍想跟宋軍打防禦戰就能打防禦戰,如果梁山軍想跟宋軍決戰,宋軍就必須得乖乖地前來決戰。
此外,大名府地區西臨太行山東麓,東南北三面是廣闊的華北平原,黃河、漳河、御河等河流是大名府地區軍隊、漕糧運輸的重要交通線。大名府既有山川險要可以憑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是“山川都會”的重要戰略要地,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之上,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而這座黃河大橋,是建於趙宋政和五年,跨越大伾山、鳳凰山、紫金山三山的浚州黃河大橋。
——不然,只要梁山軍大舉過橋,趙佶君臣的膽都得嚇破了。
這幾個重鎮分別是:開德府、安利軍、衛州、河內(環州),以及黃河大橋。
佔領了浚州黃河大橋了之後,水泊梁山還有一樁好處。
一手是,在搶戰大名府防線的同時,搶佔黃河防線,徹底將河北與趙宋王朝切割開來,最終達到佔領河北的目的。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江鴻飛在這個基礎上,乾脆把防線推到了黃河沿線,也就是佔領黃河沿線的幾個重鎮,使得宋軍將來不敢輕易過黃河。
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