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
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
洋務運動開始的標誌,是1861年1月20日(鹹豐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批准設立&ld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rdo;。它是根據奕、桂良、文樣等於是年1月11日所上&ldo;通籌夷務全域性折&rdo;六條章程中的首條:&ldo;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專責成&rdo;的建議而成立的。上諭任命奕和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樣等管理該衙門,其中以奕為首席總理大臣。從此,奕成了洋務派的首領,坐鎮中央。
奕(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從小受到極為嚴格的&ldo;三綱五常&rdo;為基幹的儒家倫理的封建教育。1850年道光帝病逝,鹹豐帝奕即位,奕被封為恭親王。1853年升任軍機大臣,隨後於1855年以故被撤;不久任為都統、宗人府宗令、內務府大臣等職。具有這種教育素質和地位的奕,很自然地希望清王朝穩固和強大。因此,在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雙重壓力面前,他的主張是既將太平天國革命鎮壓下去,又堅定地抵禦外侮。但後來當用兩個拳頭同時打向兩個敵人變為不可能時,他採取&ldo;兩害取輕&rdo;的對外妥協集中力量對內&ldo;剿逆&rdo;的方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屈辱的《北京條約》。1861年鹹豐帝病死,奕以協助西太后發動祺祥政變有功,恢復了軍機大臣職位,並披授為議政王。由於奕權傾朝廷,對於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洋務運動事實上起了促進的作用。他所領導的&ld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rdo;這個新的辦理洋務外交的政權機構在其間也有不小貢獻。
奕、桂良、文祥的奏摺,在總理衙門一詞中,本無&ldo;通商&rdo;兩字,但清廷於批准奕的奏請時,加了&ldo;通商&rdo;兩字,成為&ldo;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rdo;。可見在清王朝統治者心目中,這個衙門成立,主要是主持&ldo;通商&rdo;事務。奕忻對此也不加以否認,只是借列強&ldo;與中國交涉事件,該夷皆恃臣等為之總理&rdo;為由,請禮部鑄造關防時節去&ldo;通商&rdo;兩字,以免洋人&ldo;疑臣等專辦通商,不與理事&rdo;的誤解,這得到了&ldo;批:依議&rdo;的許諾。奕的意思是,總理衙門雖以通商為主,但對外交涉的一切事務均在該機關職權之內;&ld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rdo;可以包括&ldo;通商&rdo;,如加上&ldo;通商&rdo;兩字,則限制了&ldo;通商&rdo;以外的其他交涉等事務。那樣,該衙門的權力就會大大地縮小。這當然是奕所不甘心的。
&ld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rdo;的職能以&ldo;通商&rdo;為中心,是清政府上下一致的意見。&ldo;通商&rdo;的含義是什麼呢?在當時,即意味著在對外開放中取洋人之長,其中心即是&ldo;師夷長技&rdo;,兼及外交和其他與&ldo;師夷&rdo;有關的一切事務。而這正是洋務運動的特徵。我早在198o年就曾說過:
&ldo;洋務(原來叫&l;夷務&r;),本來是指清政府與外國打交道的一切事務。鴉片戰爭以後,逐漸變為以學習和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中心的包括外交、貿易的一些事務為&l;洋務&r;。&rdo;
&ldo;夷務&rdo;,清政府本一向由理藩院處理。鴉片戰爭中闖進國門的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當然不是過去的所謂&ldo;四夷&rdo;,不能作為&ldo;藩&rdo;來對待了,於是設立了處理五口事務的欽差大臣,始由兩廣總督兼領,1859年改由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