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者很多,總漕兼理河務的現象卻很少。二是總河面臨的仕途危險性比總漕大得多。面對當時情況下難以根治的河患,河道總督(特別是南河總督)往往如履薄冰,突發的河患常常會給他們帶來丟官獲罪的仕宦結局。
漕運總督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雖事有專責,但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保障漕運暢通,因此,雙方必須做到分工不分家。但是,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畢竟是兩個獨立的行政系統,雙方具體任務有別,所關注的重點各異,而且面對的是同一條運河,在很多地方很多事務中往往會遇到權利重疊,產生利益衝突。因此,總漕與總河之間往往會矛盾重重,有時甚至鬧得不可開交,以至朝廷不得不加以干預。像康熙年間的河督靳輔和漕督慕天顏,均為康熙所倚重的漕河干將,但二人分別站在河、漕二督的立場上相互攻訐,結果均被削官。
隨著黃河於咸豐五年(1855年)北移至山東境內奪大清河入海,京杭運河航道受阻,內河漕運意義不大,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江南河道總督在黃河改道後第三年(1858年)即被裁撤,東河總督和漕運總督也分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裁撤。
漕運總督-官銜
漕運總督在清代為一、二品大員。帽飾紅寶石(二品為珊瑚),蟒袍為九蟒五爪(二品同),仙鶴補服(二品為錦雞)。
收入並不高,歲俸銀僅180兩(二品155兩)。年養廉銀為15000兩至30000兩左右(二品20000兩以下)。
作品背景相關資料 漕幫
明規則制定者處於廟堂之高,潛規則制定者處於江湖之遠。漕幫,就是一個曾經改變中國利益劃分格局的潛規則制定者。
漕幫因漕運而來,一直處於半灰色的尷尬地位。在雍正年初年取得合法地位,在取得合法地位後迅速發展壯大,改組後又轉入地下。在乾隆年間勢力已經可以讓北京無可奈何,其間甚至出現了“乾隆入幫”的傳說。
漕幫有以下特點:
1、成份單一。以無產的青壯年男性船工為主,並吸納了一部分底層讀書人。
2、組織嚴密。有殘酷的漕規、家法,和江湖義氣維繫著體系的嚴肅性。
3、準軍事化。旗語、暗語和幫規,側面表現漕幫的準軍事化部署。
這些特點,為日後發展為陸上主流黑社會組織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漕幫的興衰變遷,使它可以被視為一箇中國古典NGO的標本。
背景:
明清兩代依靠運河南糧北調,供應京師和邊防,維持漕運近六百年。圍繞著漕糧的徵收和運輸,生長出一套盤根錯節的潛規則體系,專有名詞曰“漕規”。漕規是對法定利益分配方式的私下修改。首先修改與農民的關係,透過“浮收”多刮農民幾刀;然後調整內部關係,儘量公平合理地分肥。漕規在歷代都遭到禁止。“漕口”機敏地抓住了這個把柄,並且藉此安身立命。
漕口熟悉資訊通道,擁有資訊優勢,他們是一張可以傷害漕規的嘴。漕口掙到的是堵嘴的錢。
漕口為什麼能得以發展呢?透過考證得知,小戶認為漕口可以提供保護傘,便紛紛投靠他們,請他們代交漕糧,以避免官吏的敲詐。漕口也願意包攬此事,於是進化為“包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小戶喂一個漕口肯定比較便宜,漕口一人獨吞也肯定比分肥的收益高,這是雙贏的局面。但是漕口如此一包,官吏的敲詐面縮小了,為了維持原有利益,只好加大敲詐力度。沒有找到保護傘的小戶便遭到了更兇狠的搜刮,造成了畸輕畸重的局面,眾怨沸騰了。
事情鬧大了,漕運的期限和漕糧的質量也要受影響,這意味著給中央添麻煩。於是,負責漕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