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二十四章(第3/3 頁)
人被鬧得頭昏腦漲,乾脆將三人統統貶官,趕出朝廷。
張說貶官,牽連到了張九齡,使得張九齡不得不出任洪州都督,遠赴嶺南。
這雖是一次朝廷中的朋黨之爭,沈綏卻看到了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地方。一是李林甫其人,此事過後,李林甫乃唯一的受益人,成為了御史臺實際的掌控者。沈綏認為,此人心機深沉,不得不防。二是沈綏從此案之中,看到了武惠妃的影子。張說乃是最為反對改換太子的一黨代表,身為老宰相,張說在朝中的聲望地位難以企及,對於武惠妃廢太子改立壽王的野心帶來了巨大的阻礙。此事一過,張說勢力大受打擊,無疑對武惠妃極為有利。
李林甫與武惠妃,或有勾結,也未可知。
對於走在自己前側的大理少卿明,沈綏也抱有一絲的興趣。此人相當聰慧,或許當時就看出了此案背後朋黨之爭的黑/幕,所以審此案時,採取了無為的做法,一直置身其外。其實他真要審,定然是能審出張說縱容親隨賣官鬻爵、大肆斂財這樣的事情的,因為這幾乎是朝中人人心知肚明之事。偏偏結果是查無此事,這就相當的耐人尋味了。
思慮間,沈綏已經隨著三位官員跨入了大理寺的官署大門。先是入了正堂正卿官房拜謁秦臻,領官印。秦臻當時正埋首大批的公文之中,並未與沈綏有過多的交流,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只是面上一直帶著一種意味深長的表情,沈綏心領神會,也不多言。
接著沈綏被帶入西廂官房,左手起第三間,丙字號,便是沈綏的辦公處所了。沈綏手底下暫時被分配了三位文書吏,輔助沈綏辦公。此刻正排排跽坐筵席之上,向沈綏納頭便拜。
門口分別時,明笑道:“伯昭老弟,近來一段時間積累的公文,都放在你案頭了,今日你就先看看,熟悉熟悉。若是有不懂的,可以問三位文書吏,或者去問王司直,他就在你隔壁乙字號房。還有甲字號房的趙司直,你們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僚。”
“是,多謝明少卿。”沈綏拱手。
交代完後,明便離去了。沈綏與王儉、趙子央拜別,約好晚間一起喝酒,便入了自己的官房。
沈綏先是與三位文書吏見禮,他們都是跟著上一任司直的老吏了,各個年紀都在四五十開外,鬚髮斑白,經驗豐富。其中一人姓薛,年最長,稱“薛老”,其餘兩人都姓杜,按照年齡長幼,分稱“老杜”“少杜”。
沈綏以年輕女子的身份,混在一群老頭子中,真是十分奇特的場景。但她為官多年,早已習慣了與各種各樣的小吏打交道,與這三位年長小吏也不例外,很快就歡聲笑語打成一片。這些小吏,無非是些平民出身,讀了書卻無緣仕途的人,空有縱橫宦海、報效朝廷的夢,卻只能成為吏,做一些機械重複的工作。朝廷中,實際上大部分機構的正常運轉要依靠這些小吏,他們做著最基礎的工作,好似木牛流馬的零件,但是他們的作用,往往最易為人忽略。
沈綏的親厚,讓三位小吏如沐春風,不由心中大為慶幸。有這樣的上官,以後他們的日子就好過了。或許到了休致之時,還能謀得一份不錯的田產輜絹以防老,辛苦大半生足矣。
打過招呼,沈綏便坐於案後,開始了自己的新工作。隨著她一冊一卷地翻開案上堆積的文書,無數道州府縣上報的疑難案件躍入她眼簾。沈綏勾起唇角,興味大增。
興之所至,其樂無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