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君王后(三)功過難斷(第3/4 頁)
明燈,可她最終的遺忘,卻給齊國的命運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影。
這也反映出當時政治局勢的複雜多變,即便身為王后,在臨終之時也難以掌控一切。而田建的表現,則體現了他在面對重大決策時的迷茫與無助,以及對母親過度依賴的心理。這段歷史小插曲,為我們揭示了那個時代權力交替、政治風雲變幻的冰山一角。
究其原因,後世眾多知名的歷史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並得出了一致的看法。
在那關鍵的最後時刻,君王后心中有著一番複雜的思量。她認為,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給自己的兒子齊王建,舉薦一些真正可用的賢能之才。以她對兒子的瞭解,齊王建肯定會對她的建議言聽計從。
然而,這樣一來,她的弟弟後勝,以及後勝所帶領的那一幫孃家人,必然會同樣遭受到嚴厲的清算。要知道,以後勝的能力和手段,在面對這樣的局面時,肯定是無力抵抗的。
最終,她們這一大家子將會成為齊國的棄子,被無情地拋棄,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經過反覆的思考和權衡,憂慮重重的君王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反悔了。她懷著滿心的糾結和無奈,帶著這份充滿爭議的臨終遺言,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也許,這就是君王后,深埋在心底的私心。也許,正是這份私心,在無形之中成為了一個導火索,加速了日後齊國走向亡國的悲慘道路。使得齊國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失去了最後的一線生機,最終走向了覆滅的結局。
關於君王后的一生,史書上的記載篇幅,是比較少的。在有限的記述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君王后是一個心思細膩,擅於茶顏悅色的人。要不然,當齊襄王落魄來到他們家避難的時候,她不可能發現其中的端倪。也斷然不可能,和日後的齊王后搭上關係。要知道,此時她的父親在齊國官場混跡多年,閱人無數。他都沒有發現貓膩,卻被君王后發現。其中,君王后細膩的心思,可想而知。
當然,後來君王后能夠成為齊國的掌權王后。除了她丈夫齊襄王的提攜之外,她自身果敢的政治能力,也是支援她屹立朝堂的重要因素。
,!
話說,有一次,秦昭襄王懷著別樣的心思,派遣了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臣,前往齊國。這位使臣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恭敬地向齊國的君王后,呈上了一副精緻而神秘的玉連環。
秦昭襄王特意讓使臣傳話道:“世人皆知齊國人聰慧絕倫,智慧過人,不知面對這副玉連環,是否能找到解開它的妙法?”
君王后接過這副玉連環,神色凝重而專注。她深知秦昭襄王此舉,絕非簡單的試探,而是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意圖。
於是,她立即將這玉連環,展示給朝堂上的群臣。群臣們紛紛圍攏過來,仔細端詳,交頭接耳,然而卻沒有一個人,能想出解開這玉連環的辦法。
有人眉頭緊鎖,苦思冥想。有人反覆摩挲,試圖尋找其中的機關。還有人查閱古籍,期望能從中獲得啟示,但最終都無果而終。
面對群臣的束手無策,君王后展現出了非凡的果斷和勇氣。她毫不猶豫地拿起一把沉重的錘子,用力一揮,只聽“砰”的一聲,那玉連環瞬間破碎。隨後,她神色從容地告訴秦昭王的使者:“玉連環已解。”
她的話語,簡潔有力,充滿了自信和威嚴。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既展現了她的智慧和果敢,也向秦昭襄王,傳遞了齊國絕不屈服於他國挑釁的堅定決心。
作為一個政權的掌控者,最值得一說的,莫過於她掌權時期的基本國策,以及行政作為。
《史記》中,對於君王后的評價是:“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大意就是,君王后的為人很賢惠,對待秦國很謹慎,跟各諸侯交往也講誠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