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竇漪房(六)太皇太后(第3/4 頁)
,會削弱自己依靠黃老之學所構建的權力體系,擔心那些推崇儒學的有識之士,會對她的地位發起挑戰。
竇太皇太后的這種做法,在一定時期內確實鞏固了她的權力地位,但從長遠來看,卻阻礙了思想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她對黃老之學的狹隘運用,以及對儒學的盲目排斥,使得當時的學術氛圍變得壓抑,文化交流受到限制。
在漢景帝時期,竇漪房對黃帝、老子的學說極為推崇,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她憑藉自身在宮廷中的尊崇地位,堅決要求漢景帝,以及諸竇子弟務必研讀黃帝、老子之書,並且嚴格遵循其中,所闡述的道理。
漢景帝在位之時,有一位專注於研究《詩》的博士,名曰轅固,亦被稱作轅固生。某一日,竇太后將轅固召至跟前,詢問他對於《老子》的見解。
轅固直言不諱地說道:“這不過是平常的言論罷了。”要知道,在那個等級森嚴,注重禮儀的宮廷之中,這樣直率的言論,無疑是極為大膽的。
竇太后聞此,怒不可遏,大聲斥責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竇太后的憤怒,猶如狂風驟雨,她被轅固的言語,深深激怒,在氣憤之餘,竟下令讓轅固進入獸圈,刺殺野豬,以此來懲罰他的“無禮”。
漢景帝深知此事,心中雖礙於太后,正在盛怒之中,但也明白轅固,本無過錯。於是,漢景帝果斷地賜給轅固,一把鋒利的兵器,希望能助他一臂之力。
轅固進入獸圈後,毫無畏懼,只見他看準時機,奮力一刺,野豬瞬間斃命。這一幕讓在場眾人都大為震驚,而竇太后目睹此景,雖心有不甘,卻也無話可說,畢竟轅固成功完成了她所下達的任務,實在沒有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無奈作罷。
終漢景帝一朝,由於竇太后對黃老之學的偏愛,以及對儒家學說的偏見,諸位儒家博士皆處於在官待問的尷尬境地,空有滿腹才華,卻沒有施展的機會,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用。
這反映了,當時不同學術流派之間的激烈競爭與碰撞。在那個時代,黃老之學佔據主流,而儒家學說,尚在艱難發展,竇漪房的態度,無疑對儒家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來看,這一時期的學術紛爭,也為後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期,此時已然是太皇太后的竇漪房,對於權力更加的看重。自然,她所推崇的黃老思想,也無人能夠動搖。
此時的竇漪房,堅定不移地崇尚,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在漢朝建立之初,歷經長期戰亂,社會動盪,民生凋敝,經濟崩潰。
此時,黃老思想所倡導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理念,猶如一場及時雨,為疲憊不堪的國家和民眾,提供了喘息之機,極大地有利於恢復國民經濟。
然而,時光流轉,時代不斷變化與更替。社會逐漸穩定,經濟開始復甦,人口逐漸增長。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黃老思想的弊端已日漸凸顯。
由於其強調無為而治,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較少,導致商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規範和引導,市場秩序出現混亂。例如,一些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嚴重影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同時,在政治方面,黃老思想的寬鬆治理模式,使得地方勢力逐漸膨脹,部分諸侯擁兵自重,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威脅。
再者,在文化教育領域,黃老思想的主導地位,抑制了學術的多元發展,不利於培養人才和推動文化的繁榮。
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更加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和積極的政策,引導來推動國家的全面進步,而黃老思想在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新需求。
雖然,在漢武帝繼位初期。他和他的治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