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之互市,以中其所須,使其馬首不亟南可已。若夫地界、歲幣等事或因遘機
會有利國家是在大夫出疆之義耳,似不宜求好之太急也。祖宗之地誠尺
寸不可與人,然從來開疆闢土,必當以兵力取之,未聞求而可得者也。
若夫約敵滅賊以報不共戴天之仇,如唐人用回紇之師,事誠有之,然必中國
自有信臣精卒如李、郭之將,朔方、隴右之兵而後可。若專恃他人之力,如
宋人借金以滅遼,借元以滅金,則益其疾耳。&rdo;接著,他建議朝廷:&ldo;密敕
諸將奮同仇之氣,大整師徒。俟冬春之間,敵騎牽制於三晉,我則移淮泗之
師以向俟谷,出全楚之甲以入武關,令川漢之將聯絡莊浪甘寧之義旅,或攻
其脅,或拊其背,使敵當其一面,而我當其三面,不特逆賊可以一舉盪滅,
而大功不全出於敵,則中國之威靈震而和好可久矣。&rdo;1
章正宸、陳子龍等主張的自強之道,在弘光朝廷上全然行不通。原因是
朱由崧登上帝位靠的是聯絡四鎮,四鎮既以&ldo;定策&rdo;封爵,已無進取之心,
朝廷內部的紛爭又造成文武大臣顧不上妥善經營北方事務。
弘光朝廷初建之時,大順軍在西面佔領著湖北襄陽、荊州、德安、承天
四府,東面進迫淮河流域,史可法、馬士英等人針對當時的情況作出的軍事
部署是扼守武昌至南直隸(今江蘇、安徽兩省)一帶。隨著清兵佔領畿輔,
大順軍西撤,全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山東和河南東部一度出現歸屬莫
定的局面。在三方對峙的態勢下,由於大順政權已無力東顧,這一廣袤地區
就成了南明和清方爭奪的焦點。上文已經說過,畿南、山東、河南官紳發動
1 馮夢龍《甲申紀事》。
2 李清《南渡錄》卷二。
1 陳子龍《兵垣奏議》。
叛亂,顛覆當地的大順政權,是以恢復明室為號召的。弘光朝廷本應乘此有
利時機出兵北上,儘量擴大自己的統治區。這樣,既可以防止清軍南下,也
不失為一種自強之道。然而,史可法、馬士英等弘光朝廷重臣卻裹足不前,
一味株守江南。他們的內心怯弱是非常明顯的,且不說萬曆末年以來明廷在
同滿洲貴族的徵戰中屢遭重大失敗,一年之內的事實也表明弘光朝廷的主要
軍事支柱如左良玉、高傑、劉澤清都是避戰先逃的敗軍之將,大順軍既被清
軍擊敗,可知強中更有強中手。於是,他們自以為最高明的策略是不越雷池
一步,免得&ldo;挑激&rdo;清軍,授以南下的口實。然後,卑詞遜禮結好於清廷,
維持偏安局面。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未必看不到南明軍隊即使不北上同清方
爭奪山東、河南,清廷遲早也會南下收取魯、豫,同弘光朝廷接壤爭地。但
直到覆亡前夕,他們始終抱著和談(款虜)的幻想,擺出一副謹慎可憐的樣
子,企圖博得清廷的歡心。弘光朝廷這種先天的軟弱性,使清廷不費吹灰之
力輕易接管了黃河中下游大批州縣。這些地區的許多官紳既得不到弘光朝廷
的兵力保護,被迫歸附清朝。
時人張怡是在清軍進入北京以後南下的,他途中看到的情景是:&ldo;過德
州界,一路鄉勇團結,以滅賊扶明為幟,所在皆然。至濟南,回兵數千自相
糾合,隊伍整肅,器械精好。浚